赵磊:评姚洋的“按要素分配”


1.jpg

  引 言

  最近看了北大国发院对姚洋先生的专访:《如何理解共同富裕的本质和关键点》。

  在专访中,姚先生对资本的积极作用做了乐观的分析和展望。

  就激活中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思考而言,姚先生的分析和展望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姚先生对“按要素分配”的理解,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姚先生说:

  ——“以前我们讲按劳分配时没有讲按要素分配,这其实是对按劳分配的片面理解。按劳分配其实是按要素分配的一部分,因为劳动也只是生产活动的要素投入之一,只是劳动不是一般的要素。其实资本也是过去劳动积累的产物,所以当资本再参与劳动并创造价值时就应该获得报酬。”

  姚先生的观点,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什么是“按要素分配”?

  姚洋说:“以前我们讲按劳分配时没有讲按要素分配”。

  那么,什么是“按要素分配”呢?

  所谓“按要素分配”,是一种解释“分配关系”的理论。按照通行的解释,“按要素分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使用者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的贡献大小,按照一定比例,对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支付相应的报酬的一种分配方式。”

  其中有哪些生产要素呢?过去的说法是“三要素”(土地、资本、劳动),现在的说法是“N要素”,除了“三要素”之外,还有“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等等。

  姚洋断言“以前我们讲按劳分配时没有讲按要素分配”,我觉得这个说法有些主观。

  如果姚先生的“没有讲”是指过去实践中“没有实行”的话,那么姚先生的指责就有些“强人所难”了。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在公有制计划经济的生产方式下,怎么可能去践行“按要素分配”呢?

  如果姚先生的“没有讲”是指过去理论上“没有宣讲”的话,那么姚先生的指责未必客观。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虽然分配原则遵循的是“按劳分配”而非“按要素分配”,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分配方式”的教学和宣传中,恰恰是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对比起来进行的。

  二、“按要素分配”有没有实证依据?

  公允地讲,对于缺乏马政经知识训练的人来说,“按要素分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不信你可以去做一个“民调”,我估计,90%以上的人会认可“按要素分配”理论。

  从实证的角度看,“按要素分配”也不是胡编乱造出来的,它非常符合人们的经验观察。

  问题是,但凡符合人们经验观察的理论,它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未必!

  我举一个例子,在近代科学没有产生之前,人类对地球的认知是“天圆地方”,即“大地是平的”。“天圆地方”非常符合人们的经验观察。

查看余下6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8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8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