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克红: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诠释人民经济
最近我国三农问题研究专家温铁军教授提出了“人民经济”的概念,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争议。有人认为是对经济规律的不尊重,有人批评说是对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否定,这些帽子可谓危言耸听。笔者感觉,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辨别是非曲折,真理只有在辩析中阐明。
首先,要搞清论辩双方背后的逻辑起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出发点就是将自由市场经济当作天然合理的教条,认准了只有相信市场自然调节功能的经济学才是经济学;相信市场是万能的,市场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将“看不见的手”看作是最合乎市场理性的力量,对于市场之外的其他因素天然排斥,似乎除了市场规律,其他都不能叫规律。殊不知,市场经济自从发展以来不断被“市场失灵”所挑战,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发生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很早就被人们所注意,经济危机所造成的资源的浪费就是市场不合理性的一种体现。市场经济的第二个不合理性的后果就是造成并加剧了贫富分化的“马太效应”。资本主义所造成的两极分化扩大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只会加剧人类社会的矛盾。
要解决市场经济所造成的“经济危机”与“贫富分化”的这两大怪胎,必须打破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神话,寻找更新的出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最早就提出了改造资本主义的良方,那就是要从化解劳资双方的矛盾的视角来看待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秩序的不合理性,建构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理论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学试图将资本主义所有制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亘古不变的教条,实际上是希望维持资本权贵的利益,马克思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自由解放的立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财产公有制,具有非常明确的“人民性”和理论创新性。
过去的经济实践与经济研究表明:单一的经济模式并不符合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的要求。也就是说处于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经营方式与所有制的形式必须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单一的私有制与公有制就是最合理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显示:多元经济格局是符合实际需要最为恰当的经济架构,而不是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鼓吹的只有私有制才是最合理的经济模式。自由主义经济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们盲目鼓吹所谓的产权理论,并将产权问题教条化和形而上学化,似乎不能触碰这个私有产权的老虎屁股,将私有财产当作万古不变的信条。其实,私有财产也是人类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私有制起源于财产的剩余和人的自私贪婪的天性,却不能体现人类社会的合作精神;人类在遇到复杂的难题时并不是凭个人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人类在本质上是群居与协作的动物,在远古时代人类只有通过相互合作才能对付猛兽,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工协作的社会,每个人只有依赖他人的专业技能创造的文明成果才能更好的生存。所以,个人的私有财产的获得也是在仰仗他人的恩惠下才能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