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平邦 | 谜一样的伊朗:为什么越制裁越强大?
最近俄罗斯和伊朗已经初步达成合作协议,伊朗将向俄罗斯出售40台自产的燃气轮机。这一消息立即引发高度关注。21世纪的今天,国际地缘政治潮起潮落,风云诡谲。继承苏联工业体系的俄罗斯,非但没有在雄厚的产、学、研基础上“涅槃重生”,反而在休克疗法和“去工业化”道路上逐渐走进歧途,时至今日,俄罗斯甚至要“屈尊”向伊朗购买民用燃气轮机,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境地呢?伊朗,又是如何在崛起为中东的“技术强国”的呢?
通常来说,西方国家的“去工业化”,是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将组装加工向外转移、研发设计留在本国,整个国家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跃升。而俄罗斯的“去工业化”,伴随着制造业严重萎缩,经济越发转向依靠能源和原材料出口,俄方在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进一步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不可逆地“堕落”,在国际制造业供应链循环中已经被边缘化,甚至在一些高科技领域接近于被“扫地出门”。当今的俄罗斯被美国政客羞辱为“拥有核弹的沙特”,这并非一句妄言,反而生动地概括了当前它面临的严峻“再工业化”压力。
冷战后,俄罗斯政治精英们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放下屠刀”,西方就能帮助自己融入西方经济体系。俄国内激进改革派甚至认为,俄罗斯不再需要占据全球第二超级大国的地位,自己把自己降格为“西方世界的附庸”。他们主动推行“雪崩式”的国防工业企业军转民,大幅度削减国防预算,对国防企业进行“自残式断奶”,并强迫国营企业改制、转制,导致自俄罗斯联邦政府成立之后的5年间,在1亿多的俄罗斯人口中,全俄军工企业一共下岗了270万工人和技术人员,军工业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苏联解体后第一年, 叶利钦在国防企业毫无准备的情况下, 把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的采购规模减少了三分之二,这一举措,对俄罗斯国防企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1992年年中,至1993年年底,俄罗斯有关部门就强迫719家国防工业企业实行了军转民,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企业破产,技术人员不得不前往欧美谋生,大量前苏联军工机密遭到贱卖。现在想想,即使我们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看,这也形同对曾经精英层的国防企业和高技术人才的不流血的大屠杀。
面对“心脏骤停”一般的改革,俄罗斯国防企业在资金不足和生产停滞的情况下, 甚至被允许变卖出售金属“废件”和含有高合金钢、有色金属、贵重金属和稀有金属的半成品。公开、半公开或暗地里倒卖武器,和装备已不是新闻。尽管前后两次惨烈的车臣战争,让俄罗斯重新意识到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随之而来的订单潮,更像是聊胜于无的迟到补偿。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