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东:深化认识过去数十年的国有企业改革
【编者按】本文原为袁东教授《如何看待过去数十年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系列谈》,分上中下三篇首发于“袁东经济评论”公众号。现经作者授权,“昆仑策研究院”公众号和昆仑策网综合修订全文发布如下,以供研究参考。
时至今日,针对国有企业改革,无论是政策实践还是理论思潮,都存有急需总结反思的地方。国有企业改革永远在路上。但须时刻反躬自问:国企为什么要改革?为了什么而改革?又是为了谁而改革?该朝什么方向改革?对此,国家层面须有坚定明确的认识、立场和意志,才能防止基于特殊利益的某些企图以“改革”名义付诸实践。
一
与美西方交流当然要有,也必须有。但有些事宜不可商谈,更不许妥协。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基本制度,就是首要的如此重大事项。
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内涵。除了土地公有制外,国有企业就是作为中国主体经济成分的代表性存在。国有企业不仅要有,还要不断发展壮大。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增强的主要依靠,是中国国家基本制度的根本要求,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余地。
无论西方世界是否理解能否接受,都不能改变中国针对大力发展国有企业并主要依靠国有企业的理直气壮。对此,西方只有适应与否的问题,没有任何指责攻击的权力,更不用说予以改变的企图。
外部针对国有企业的指责攻击甚至改变的企图,那是外部力量的事情,中国并不能完全左右,但中国自己针对发展国有企业的立场、意志和战略不应受到任何影响。当然,这不等于说不在意不吸取那些可以改进优化国有企业的意见,但这也是在不改变国有企业本色前提下的意见吸取。
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外部力量的企图,而在于中国内部是否能够真正深刻认识到国有企业对国家基本制度、经济社会政治与国家发展安全的至关重要性,是否能够真正做到珍惜并不断发展壮大国有企业,是否能够真正主要依靠国有企业。这就不能不涉及针对过去几十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实践的认真严肃总结。
二
国有企业是新中国建国之后,基于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持续大规模新建所形成的中国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之主体所在。
围绕国家基本制度及其根本要求,为了强国富民,从国家长远发展与长治久安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需要出发,“前30年”构建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协调配合的有关国有企业运行、政府行政管理和国家领导的机制体制。
这是一套包括资金投入、原料供应、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在内的完整有序的国有企业运行体系。国家层面既有基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宏观调控计划,也有针对各个产业领域企业的行政领导与管理机制。这套体系完全支撑起了“前30年”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国家建设,形成了改革开放和今天巨大成就取得的强有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