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田:重建供销社?好好搞真的可以利国利民


  显然,对于大量中小生产者来说,独立实现差异化品牌营销与自主销售网络建设并不容易,依托一个不以最大化榨取为目的的购销平台,确有必要,但会不会有这样的供销社出现,则大有疑问。

   供销社回潮是舆论的恶意炒作吗?

  有人推测,炒作供销社回潮,这是某些势力刻意地设置议程,进行意识形态炒作的舆论经营方法,试图炒热话题然后狠批老路;而且,仅仅作为销售门店的供销社网点,毫无帮助中小生产者的价值,连自身生存都大有疑问,何况并没有任何相应的政策宣示。以前发生过类似的状况,炒作过私有制退出、国进民退等议题,结果就是大腕和大V出来,狠批老路,狠夸私有制和市场经济高效率等等,主要套路是:找题材拉高关注度,然后借机做一波宣传。

  这一次有点意外,网络上出现了荒腔走板的意见,认为需要国家出面建立公营商业体系应对非常事态,可能是沪上防疫期间的恶劣表现,激活了反向的问题意识。

  不过,在今日中国,如果真搞全国性的供销社,认真贯彻供销社系统的精髓,肯定还是能够出成绩的,其潜在的发展空间是很可观的。而实际上的竞争对手,则是跨国资本垄断的连锁商业,这也给国内大批中小企业一个新的市场空间和选择,避免目前这种残酷的最大化榨取。

  郎咸平反复申说的“产业链阴谋”,就是这个状况,中小企业无力创造自己的品牌和营销渠道,结果被大型连锁商业过度榨取;甚至还由此出现了“二地主”——各种所谓的跨国品牌商——他们更有能力对接大型连锁商业,结果,国内中小企业陷入“两拨地主进行过度收租”的悲惨处境。

  毛时代的计划经济时期,国营商业实现了全渠道整合,对接工业生产与消费者,这个模式极大地节约了流通费用,加上国家政策刻意执行“工大于商”,使得整个的价值链分配集中于工厂生产环节,结果形成有利于工业生产与技术扩张的“无工不富”局面。

  改革开放早期,商业和金融对于实业的相对地位提高,初期是以牺牲工业利润为代价,促成国内商业和金融业繁荣,第三产业兴旺了一阵;后期,转入依附性发展道路之后,是海外的品牌商和连锁商业,获得了对国内中小企业的巨大榨取机会,导致主导权易手和巨幅利润外流。此后,“无工不富”消失了,大量工业企业陷入亏损,还出现过全行业亏损的窘境。

   供销社经营模式有利于保护中小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如果认真搞供销社经营模式,哪怕做不到尽善尽美,只要规模够大,形成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也肯定能够从跨国资本手里,抢一些肥肉下来。

查看余下6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