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美国开始第六次战略转移,中国千万小心
美国百年来五次捕猎式全球战略转移,每一次战略转移必以肢解对手为目的,而且都成功了。
美国建国之初,由于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偏居一隅的弱小国家,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留下了著名的“孤立主义”战略。
其目的在于避开和欧洲列强的正面冲突,同时避开欧洲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韬光养晦的同时向阻力最小的方向扩张。
有意思的是,后来美国人把“孤立主义”解释为一种放弃对外扩张的和平主义,却从来不去问一个基本问题:当时的美国靠什么去扩张?不是美国高尚的不去打人,而是美国精明地避免了被人打。
随着国家的不断扩张,美国人开始不动声色地调整“孤立主义”传统。
尤其是到了近百年来,为了实现世界帝国的梦想,美国已经针对性地进行了五次战略转移,每一次转移都是要肢解掉一个敌手,而且都成功了。
第一次战略转移:是从西半球转向两洋
目标在于争夺大西洋制海权,肢解西班牙帝国体系,进而挺进太平洋,准备取代英国全球性的海军力量。
整个19世纪,美国都是以门罗主义为外交和内政信念,牢牢控制美洲和西半球,实行不干预外部事务的政策。
1898年,以美西战争为发端,美国开始崛起。
《制海权》一书诞生于这个时代。西奥多·罗斯福认为太平洋是世界强权的枢纽,不遗余力开通巴拿马运河,立誓成为世界强权。
结果,美国海军力量巡弋全球,取得菲律宾,立足远东、虎视天下,获得了参与欧洲列强俱乐部的资格。
“铁血宰相”俾斯曼曾说,“上帝最喜欢三种人:白痴、酒鬼、美国”。
美国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处丰饶肥沃、气候适宜的北美大陆,东西均有大洋阻隔,南北的加拿大与墨西哥与美国在经济文化上联系密切,足以称兄道弟。
但这样的地理位置有利有弊,初期美国虽能闷声发大财,存在的问题在于力量投射与贸易范围有限,因此美国的第一次战略中心聚焦在“门罗主义”这个词上。
这个词出自1823年,美国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之口。
美国反对欧洲列强对美洲的殖民统治,拒绝欧洲干涉美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领土争端,同时对欧洲与美洲国家的矛盾保持中立。
表面标榜和平外交立场,实际则是美国区域霸权主义的体现,要将美洲变成自己的后花园,但此时美国无力与欧洲对抗,只能通过花言巧语体现虚伪的道义。
之后,门罗主义就成为美国区域霸权的工具,包括在2018年,由于全球化不断加深,中国等国家开始在拉丁美洲投资建设,特朗普政府就重拾门罗主义,在美洲干预自由贸易,扶持右翼势力打压外国投资,保证自己“后花园”的绝对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