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全球化危机与中国战略转型
本文系温铁军教授在2023年2月14日于德邦证券2023年经济与投资峰会发言整理,已由本人审阅。
温铁军:CCTV年度十大经济人物
研究者的责任是“格物致知”,“格物”即将各种不同的问题梳理成范畴,在范畴之间寻找相关,进而构建本质性相关的过程,“致知”即对本质性相关做出解读。“格物致知”是现在分析宏观形势的一个重要认识论,即要把各种各样的纷纭复杂的现象大致梳理成可以致知的认识。
逆全球化下的国家竞争
全球化的分化解体是必然的,现在建立底线思维已经是防患恨晚。
下图(图1)展示的是美国参议员们在白宫前面砸日本电器,美国工人在砸日本的汽车。
因为,日本战后再工业化崛起,主要得益于消费品工业的市场空间,比如电器和汽车大量向美国出口。由于美国依然需要在世界上维持军事霸权,不可能将工业生产能力转向民用,那就竞争不过日本;于是,在美国限制日本搞军重工业约束下日本工业能力大量转向民生工业。1970-80年代,日本是美国最仇恨的工业国家,朝野一致把日本叫做“经济怪物”。
日本国家主权的控制和中国不一样。日本长期被美国军事占领,而中国是主权相对完整的独立国家,所以美国对中国表现为排斥。中国是发展中的资源大国,只要不断地维持着资源货币化、资产资本化,经济长期趋势必然是向上增长的,由此大量的资本涌入中国,希望参与资源的资本化进程;海外资本大量流入中国,是对美国最大的威胁,因为这是个驱使海外资本流入才能维持虚拟经济扩张的国家。
当前之所以发生美国主导的“新冷战”,是中国被西方列为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被说成“修正主义”。然而,西方社会的不满原因,是中国没有完全放开本币自由兑换,认为这涉及国家金融主权,没有放任外资参与中国经济的金融化过程。但如果要像其他发展中国家那样金融开放,恐怕中国已经遭遇灭顶之灾好几次了。相反,中国获得了相对比较有规模的外汇储备之后,在世界资本市场上针对美债做出了一系列应对性的策略调整。
我们必须清醒的知道,全球化的竞争主体不是个人,因此以个人为单位的自由主义不成立;也不是企业,只把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当成竞争主体也不成立。全球化的竞争主体是国家,如果在全球化竞争中失败则是国家失败。中国如何参与全球化的国家竞争,这是教育界,乃至思想理论界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实际上,中国只有以举国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简单照搬西方意识形态,将很难应对全球化解体的大危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