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依依:明朝公务员冗余吗?浅谈明朝官员冗余、土地兼并与财政危机!


  近日,热播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让明朝历史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在该剧第八集开场中,丰宝玉和小枝的一段对话,充分道出了明朝中后期百姓生活的艰难。

  徭役、重税、乡绅是压在明朝百姓头上的大山,让他们没有活路。

  小枝父女一家都是勤劳的庄户人家,原本家里有五亩地、三个壮劳力(父亲、叔叔、表哥),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原本是可以衣食无忧的,但最后却落得个家破人亡、父女只能上山开荒的结局。

  一方面,官府徭役让小枝的叔叔和表哥一死一伤,家里主要劳动力丧失;另一方面,官府税赋格外的重,除了一年两次的正税——即夏季税与秋粮税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杂税,如人丁丝绢税(该剧历史原型便是明朝震惊朝野的徽州丝绢案)。

  由于交不起苛捐杂税,父女二人只好向当地豪强鹿飞龙借高利贷,利滚利之下,最后卖光了田地才勉强还债。

  《显微镜下的大明》在故事情节、地点和时间上与“徽州丝绢案”相去甚远,但小枝一家的生活却真实地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农民的悲惨境遇。

  那时,一方面有大量的食利者需要供养,而每年供养他们就需要大量的财政开支,这些都得靠赋税;另一方面,农民的土地不断被兼并,地少税重让百姓苦不堪言。

  食利者,主要由朱姓家族开枝散叶形成的大量皇亲贵胄,以及服务他们的宫女太监,服务于朱家天下的各级官员组成。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防止江山易主,一方面在全国广建宗室,大举封建。

  朱元璋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虽然到建文帝和永乐年间,朝廷推行“削藩策”,诸王的权力遭到限制,不能拥有军队,不能干预政务,不能交接地方官员,但这些藩王却依然是国家财政供养起来的“活宝”。

  每个藩王都拥有大量的土地。在明朝,皇室有皇庄,藩王有王庄。

  根据嘉靖初年的统计,明朝皇室在1464年到1514年的50年间就建造了36处皇庄,土地面积达到了3.7万顷。

  王庄方面,朱元璋规定“郡王诸子年十五,人赐田十六顷为永业,除其租。”实际上,明朝赐给藩王的土地数量没有明确规定,如《明史》记载“太祖赐勋臣公侯丞相以下庄田,多者百顷,亲王庄田千顷。”

  虽然藩王拥有大量的庄田,但整日享乐的他们还会不断强占农田,兼并土地,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流离失所。

  到了明朝中期,一个藩王的土地可以达到上千顷甚至上万顷的规模。在河南地区差不多一半的土地被藩王占据,所谓“中州地半入藩府”。在成都平原出现了“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十二,民间仅十一而已”的现象。

查看余下4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