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背景资料:三大进展预示世界有望进入下一个技术周期?

2023-03-11 1767 1
作者: 孙立平 来源: 孙立平社会观察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在AIGC、室温超导、可控核聚变等方面的进展,引起人们对世界是否面临一次新的技术革命的议论。再说一遍,我在这方面是外行,但好奇感兴趣。好在退休了,我愿意先把我能找到的这方面的背景性资料,做一个梳理。于我自己,如栏目所表明的,是做一个笔记,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于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做一个参考,提供一些思考这个问题的线索】

  祸起萧墙: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技术停滞的周期?

  清和在《三大周期叠加,美国到底怎么了?》和《世界已滑入“马尔萨斯陷阱”》等文章中探讨了一个问题:我们正在经历的技术停滞期以及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依据熊彼特的有关理论,作者将近代以来的技术周期概括如下:(1)从近代开始,人类一共爆发了三次典型意义的“工业革命”,分别是1760年爆发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860年爆发于西方世界的第二次工业革命,1970年爆发于美国的新材料、生物技术及信息技术革命。(2)每一次工业革命间隔的时间大约是100年,重大技术红利维持时间为55年,经济维持在中高增长,然后持续递减,面临45年左右的低增长状态,直到下一次重大创新的到来。(3)每一次技术革新的结果便是可预期的下一次萧条;每一次经济陷入衰退,又意味着新的技术创新正在酝酿,经济的复苏及繁荣即将到来。下一次技术浪潮,又会将边际曲线右移,推动人类经济迈向新的高度。

  上次技术革命爆发于二战后,石化、航空航天、核能、半导体、计算机等军工技术市场化,给五六十年代的欧美世界带来持续繁荣。接着七八十年代开始,通信技术、电子产品、互联网、精密制造、生物技术等再掀波澜,欧美经济持续增长。但是,进入90年代,技术红利随着技术扩散路径而逐渐递减、消失,世界经济增长逐步进入低增长区。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后陷入持续低增长;德国在东西德统一后,经济增速稳步下行,欧洲在千禧之年已进入低增长区;凭借信息技术的垄断力量和美元红利,美国经济撑到了21世纪,但最终被2008年金融危机终结;危机后,韩国及亚洲新兴经济体衰退,阿根廷、俄罗斯、土耳其遭遇货币危机,金砖国家“变色”。

  如今,备受期待的纳米技术、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基因技术依然“雷声大雨点小”,尚未完全进入大规模商用、量产阶段。反过来,过去十多年,随着技术动力衰退,越来越多资本进入金融市场空转,类似1920年代的美国,推高了资产泡沫和经济杠杆。比如,2007年次贷危机前,宽松的货币政策及金融管制助长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品;危机后,量化宽松推动美股十年大牛,美债急速膨胀;同时,中国房地产连战连捷;还有2017年,比特币及数字货币泡沫。

查看余下6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