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也许我们应当接受一个现实了
面对经济的疲弱,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思维脉络:
为什么经济疲弱?答:外贸订单大幅减少;
外贸订单减少怎么办?答:依靠内需;
内需也疲软怎么办?答:采取措施拉动;
如果拉不动怎么办?答:加大投资力度;
投资的钱从哪来?答:加大货币投放......
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的一些数字:
截至2023年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了惊人的273.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
社会融资规模增加5.98万亿元,比上个月暴增2.5倍;
人民币贷款单月增加4.9万亿,刷新历史最高纪录。这意味着2023年开年第一个月,放出去的贷款相当于去年一个季度的。
这些贷款去了哪里?绝大多数都去了各地城投公司、垄断国企和地方政府平台企业。干什么去了?各种各样的项目,尤其是大基建项目。
每当看到这些数据,每当看到M2的增长速度,每当看到居民储蓄增加的数字,每当看到人们为拉动内需出的那些主意,每当看到那些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出台的种种急不可耐的举措,每当看到各个地方的豪言壮语与热火朝天,老实说,我心里就有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
这样真的就能拉动经济吗?这样真的就能获得我们需要的发展吗?这些热火朝天的结果会是什么?
也许,我们穿透种种数字和宏观逻辑的迷雾,从实实在在个人生活的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我们发展为什么那么快?在于那个时候我们是百废待兴,几乎什么都缺,什么都需要。好吃的缺,好穿的缺,好用的缺。所有这一切都缺,我们似乎什么都需要,能生产出来就行。那时我们用一年的工资买一台电视,用一年的收入安装一部电话,用大十几万甚至二十多万买一辆桑塔纳。因为确实需要。
本世纪初的十几年,发展为什么那么快?除了加入WTO,把我们自己消费不了的东西卖到世界各地之外,更重要的是,那是一个房地产的时代。最近住建部给出了一个数字,6亿栋房子。这6亿栋房子,至少就城市当中的,绝大多数就是那个时候建成的,或翻盖的。
在那个时候,朋友见面,往往少不了房子的话题。最近在哪买了个房子,哪个房子正在装修呢。要买什么样的家具,什么样的电器,等等。为此,不惜节衣缩食,甚至负债累累。
但现在,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6亿栋房子,虽然农村的民房占了相当一部分,虽然有一些不是住宅,但总的说,那个时代过去了。房子,大体够住了,甚至有点多了。实在点说,买得起都买了;没买的,实际上是很少数,有的也买不起了。
但是,经济离不开政治,中国的问题不在经济而在政治,那帮人往往口喊经济而掩盖政治,心里儿明镜着呢。
XX无尽头的两个多现象:亿万资本家越来越多,底层的光棍越来越多……
但是,经济离不开政治,中国的问题不在经济而在政治,那帮人往往口喊经济而掩盖政治,心里儿明镜着呢。
XX无尽头的两个多现象:亿万资本家越来越多,底层的光棍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