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经济工作,毛主席是外行吗?

2023-02-27 3138 6
作者: 带刀客 来源: 躬行客

  1

  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就一直面临着没饭吃的难题。

  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中断了对陕甘宁边区的物资补给,还对边区采取了严厉的经济封锁,断绝了延安和外界的经济往来。

  再加上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商人等,纷纷往延安聚集,导致一向贫瘠的陕甘宁边区,负担不起这么多的人口,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就连平日里很少讲困难的毛泽东,也在报告里讲:

  “最大的一次困难是在一九四〇年和一九四一年,国民党的两次反共磨擦,都在这一时期。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毛泽东都说“困难真是大极了”,可想而知,1941年前后的陕甘宁边区,遇到的困难有多么艰难沉重。

  当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后,解决经济困难就成了所有工作的核心。

  回顾这一段历史,对我们当下的面临的困难,也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不要以为毛泽东只擅长军事、政治工作,搞经济建设工作,毛泽东也从来都不是外行。

  陕北位于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地势的特点是西北高而东南低,地形主要分为“原”和“川”,川地土壤较为肥沃,是边区最好的土地,但原多川少。

  陕北由于黄土高原的生态被破坏,土地贫瘠就算了,自然灾害还特别多。

  旱涝冻多发,干旱少雨,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好不容易下场雨,还容易发生涝灾,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在红军到达陕北前,陕北农业还处在靠天吃饭的原始状态下,陕北地方到是大,但地广人稀,耕地只有800多万亩。

  主要种高粱、小米等作物,粮食产量还很低,平均一亩地产量45斤左右,遇到荒年,颗粒无收都是正常事。(数据来源陈延煊《抗日根据地经济史》)

  陕北的贫困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尤其农民的贫困,是陕北社会的普遍现象。

  就连陕北的中农都要吃糠,贫农则是“糠菜半年粮”,住的是土窑洞,穿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土布衣服。

  农业都快搞不下去了,工业自然是少得可怜,基本等于零,起先整个陕甘宁边区下辖的唯一工业,就是一个只有40人的修械所。

  地瘠民贫,经济落后,工商业发展十分低下,就是陕北的真实写照。

  彼时,陕北能拿得出手的资源就是食盐、石油、煤炭,却苦于没有工业来搞资源开发,只能靠陕北定边县的盐湖搞商品交换。

  而抗日时期,食盐是硬通货,算是陕北为数不多可以用来跟外界交换的资源。

查看余下8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6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6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