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嘲讽毛主席的文章,毛主席却为他亲书碑文,并照顾其遗孀20年
1913年春至1918年夏,青年毛主席就读于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4年第四师范学校并入了第一师范学校)。在长达5年的师范就学生涯中,毛主席为以后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其思想也开始萌芽。
这一期间,有3位老师对青年毛主席的影响最为深远,他们是杨昌济、徐特立、袁吉六。
杨昌济、徐特立的名气很大,杨昌济后来成为了毛主席的岳父,惜英年早逝。
徐特立则在白色恐怖中毅然投身革命,与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何叔衡被尊称为中央苏区“五老”。走过长征路到达陕北后,徐特立又与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吴玉章被尊称为延安“五老”。建国后,徐特立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宣部副部长等职,是党的高级干部。
袁吉六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他的另一个名字是袁仲谦,又因胡须有半尺长被称为“袁大胡子”,是湖南省新化县永固团巴油袁家凼(今隆回县孟公乡白莲村)人。隆回县现在出大名了,热门歌曲《早安隆回》歌颂的,就是这个县。
袁吉六生于1868年,比毛主席大25岁。毛主席在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本科一部八班读书时,国文教师就是袁吉六。第四师范学校并入第一师范学校后,袁吉六依然是毛主席的国文老师。
当时康(有为)、梁(启超)文体风靡一时,学生作文,竞相仿效。袁吉六当时就对学生毛主席的作文中梁启超的味太浓大加嘲讽,有一次还撕烂了他的作文,并说:"作文之道,首应务本,完全摹仿康、梁,实非所宜。写作应有自己之风格,康、梁亦是先学古文,然后才有变化,如先效此二人,必然走岔,画虎不成反类犬也!"
毛主席接受了袁吉六先生的教诲,改弦易辙,独出一格,为自己后来终成文章大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后,在陕北保安县的窑洞里,毛主席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及这段经历时,还说:"学校里有一个国文教员,学生给他取了个袁大胡子的绰号。他嘲笑我的作文,说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他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梁启超,认为半通不通。我只得改变文风,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体,所以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
1915年上学期,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学生反对当局增收学杂费,发生了驱逐校长张干的罢课运动。这场斗争中,毛主席是带头闹事的学生之一,反对张干的传单,就是毛主席起草的。事后,校长张干要挂牌开除毛主席的学籍。
袁吉六极力反对开除毛主席的学籍,并多次对人说:"挽天下危亡者,必期斯人也。"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