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中国医科大学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
抗战时期延安的学校很多,中国医科大学是比较特殊的一所,专门培养医务技术人才。它的历史要追溯到1931年11月在江西苏区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34年10月,军医学校随军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不久,在瓦窑堡复校开课,定名为红军卫生学校。
在陕北期间,红军卫生学校先后驻在吴镇、志丹、盐店子、甘谷驿等地。1937年4月底,迁至泾阳县云阳镇甘泽里村。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红军卫生学校亦改名为八路军卫生学校。1940年3月迁至延安。9月,由毛泽东提议,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6年转至东北办学,进入沈阳后,改名为沈阳中国医科大学。整个延安时期,它前后培养医务工作者数千名,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为这所医校的发展倾注了许多心血。
为军医学校定方针
1932年2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江西于都,隆重举行军医专业第一期开学典礼。毛泽东为学校制定了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办学方针。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叶剑英,均出席开学典礼。朱总司令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工农红军已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医务人员缺乏,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红色医生,以适应部队的需要。他勉励学员们,要学好本领,为红军服务。朱德还强调:毛泽东关于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办学方针,为学校指明了方向,今后要坚决执行不动摇。中央决定,军医学校的校长由军委总军医处处长贺诚兼任,总军医处医务主任陈志方兼任教育长。学校从红军部队中招收了25名干部和战士,作为军医学校的第一期学员。
◆1932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江西于都举行首届开学典礼,图为举办开学典礼的礼堂。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军医学校的历史,意义深远。从此,它跟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开始了漫漫的红色旅程。
提议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
1940年,学校迁至延安,不久,由毛泽东提议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从此,该校进入健康、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中国医科大学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员增加一批又一批。学员从学校毕业,奔赴抗日前线,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力量。此时,在毛泽东的关怀下,各种规章制度逐步完善起来。学校《校章》中规定,学校的性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办学目标是:培养革命的技术优良的卫生干部,适应抗战建国的需要,为民族解放与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教育方针规定为:培养政治坚定、思想正确、忠于职责、贯彻始终的卫生工作者。 医大成立后,以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为革命工作、为大众服务的卫生干部为宗旨。毛泽东应邀为中国医大制定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仁慈、谨慎。其中的仁慈、谨慎,是针对医疗工作特点提出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