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国明:一夜反转?危机就这么过去了?蹊跷之处必有原因
当地时间3月14日,美国银行股集体反弹。有人依据美国股市银行股的盘前交易数据,看到前期跌幅靠前的几只银行股出现大涨,就开始兴奋。
美国因硅谷等几家银行的挤兑引发的金融风险是不是已经过去了,现在下这个结论恐怕为时过早。
我们先简单梳理一下美国金融这惊魂一周的主要事件及时间线:
3月8日:硅谷银行公告因出售债券出现18亿美元亏损,公司还需要筹集22.5亿美元的消息。
3月9日:硅谷银行出现挤兑现象,当天储户试图提取420多亿美元,占存款总额1754美元的接近四分之一。硅谷银行母公司的股票价格9日暴跌超过60%。
3月10日:美国银行业股票集体跳水,硅谷银行母公司又暴跌68%,因此被停牌。美国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DFPI)宣布以“流动性不足和资不抵债”为由关闭硅谷银行。
3月11日:美国财政部召集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货币监理署负责人举行会议,讨论围绕硅谷银行的事态及应对。
3月12日:美国监管机构发表联合声明,硅谷银行的储户可全额提取存款。资产规模1100亿美元的美国签名银行也被监管部门宣告关闭。美联储宣布,将通过新设立的、简称BTFP的银行定期融资计划向符合条件的银行提供最长一年的额外资金。
3月13日:当天的股市交易美国银行股集体暴跌。
3月14日:美国公布2月份CPI数据,符合预期,美国银行股反弹。
美国这一周过得相当不平常,对美国金融业来说,这是特别惊魂的一周。各方的表现体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这一波银行挤兑风险来势凶猛,硅谷银行到其他银行出现异动,有迅速蔓延之势。
二是美国监管部门反应速度很快,硅谷银行爆出问题不到24小时就被关闭。
三是美国动用国家信用为商业银行的储户存款提供无限责任担保,创造了历史。搞得着急为美国在紧急状态下都恪守市场自由原则的经济学家这个神奇物种都被整不会了。
在银行挤兑破产问题曝光后,就马上有人写文章赞美美国的自由市场;但在美国为救市竟然提供了无限信用担保之后,赞美者发现自己马屁拍到了马腿上,遭美国惨痛打脸,又把文章删除了。
现在想顺顺利利地给美国拍个马屁,是多么不容易。
按道理美国监管部门这次出台这么大力度的救助政策,应该立即引起市场的积极响应,表现在股票市场上,就应该在政策宣布的第一个交易日,出现银行股的报复性反弹。
但是很奇怪,并没有。
13日美国股市的银行股盘中跌得可以用“凄凄惨惨”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