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才不会成为“孔乙己”
不升学就没有前途?升学后又被批成放不下读书人架子的“孔乙己”?那么上大学的意义何在?教育的意义又何在?
教育制度的性质受制于社会制度的性质。旧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度是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的温床,也滋生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思想。如今“职业教育是底层复制工具”,认为接受了高等教育才能成为“人上人”等想法仍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国内国际经济疲软的大环境之中,学历在水涨船高的同时迅速贬值,而就业机会却大不如前。学历贬值、阶层固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高等教育的这种向上流动的渠道已然收缩。
“教育公平问题的出现是以接受和承认社会等级差别为前提,认为教育应为人人提供‘平等的机会’爬上社会顶端,实现各阶层人口的纵向流动。以平等为核心的批判丝毫没有触动社会等级存在的根基,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平等问题的建立却正是以承认社会的不平等架构作为基础。”
那么,教育的意义何在?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王丹老师认为:教育的实质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改造与重塑,而非简单的个人上升流动。
教育问题既不是教育公平问题,也不是向上阶层流动问题,而是“人与社会关系”的改造与重塑问题。本文写道,建国初期尝试了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将知识教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主要目的就是培养智力和体力健全的劳动者,而“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是粉碎社会等级差异的关键”。
最后,成不成为“孔乙己”不是个人的选择,在批判一个个“孔乙己”们之前,不如先批判制造许许多多“孔乙己”们的教育机制。
作者|王丹,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研究,主持建立了《中国农村教育文献数据库》(http://crel.lib.hku.hk)。
责编| 海蒂
后台编辑|侯米
一
建国初期人们希望升学高就,
政府学界提倡劳动教育
1949年底,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教育方针是“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学校的大门向工农开放,普通教育和工农业余学校同时发展,使各级学生人数都突飞猛进。
根据1952年的统计,工农子女在小学学生总数中约占80%以上,在中等学校学生总数中占57%以上,其中在普通初中里占59%,普通高中里占31%,中专和中等师范学校中占25%,在高等院校里占22%左右。
尽管在中央文件中强调这些成就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实上也的确是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但教育仍然没有脱离“宝塔形”的结构,可以预想得到,随着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扩展,供不应求的升学矛盾必然要逐渐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