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何必言必称“省部级”“司局级”?


  阅读媒体文章,发现一个不知不觉的变化,过去(三四十年前)谈到干部级别,很少说及什么什么级,最多知道某某是红军、老八路,十三级十二级干部,意味着是高干。那也是个别情况下谈及。

  如今可不一样了,但凡什么干部,一定要弄明白是什么级别,是县处级、司局级、省部级什么的。

  说这些词汇干什么?这些过去只是组织部门内部掌握的一些干部级别问题,如今确实已经在媒体表述、日常话语司空见惯。如此不算,甚至在公文行文的命令通知中也已经屡见不鲜。比如,什么的巡视员,什么校长书记之类,在下达任职命令时,一定要在名字职务后边加一个括弧:“正部长级”或“副部长级”,省里市里一个什么巡视员,大学一个校长,也一定注明什么部级局级副局级,甚至在民众的口语中也说得非常正常,津津乐道,毫不拗口。过去那种谈官位便觉羞涩的暧昧和不好意识心理早已不见了,变成了大众热衷于谈官位、论级别、讲高低。

  这到底意味着一种文明进步呢,还是社会认知的一种倒退呢?各位看官,想必自有判断。

  你不要看这些见惯不惊的现象,某种程度上,它是在悄悄强化、引导、树立人们的官本位意识,引领着人们对更高一级官位的向往和追求。我至今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于是我们常常看到,谁谁干多少年了,还是一个县处级,便可能被人下眼看。某某干了捌玖年市局级还没有提拔,可能已经被PS了。人人都在关注官本位。这种引向,诱使官场的官员们挤扁了脑袋要当官,要向上去。正像那个贪腐大蠹傅政华直言理想和追求时说的:他这一辈子的座右铭就是要当官,当更大的官,掌更大的权。因为可以占有更大财富。

  所以媒体流行什么样的语言,你别以为这是小事,小事不小。在公文文电媒体文章公开流行“省部级”、“司局级”这些关于官位的概念用语,实际上在宣传要当官,要当更大的官,实在鼓励人们向上爬。于是为了实现这样一个人生目标,就有人便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甘冒犯罪之险,这些年,不少犯罪分子都是为了官位这样一个自我“不封顶”的无限追求,最后犯了罪,锒铛入狱,受到了惩罚。

  记得当年看电影《渡江侦察记》,里边有一段十分有趣的对话,国民党上校军官问一个小个子炮兵:“小伙子哪里人?”回答:“报告长官,府上开封的。”上校问:“想当官吗?”士兵啪的一个立正答道:“长官,不瞒你说,做梦都想啊!”

  别看这个小小士兵,他居然跟今天的贪腐大蠹傅政华一样直吐真言,说出了很多人的心里话。再问我们今天的某些干部,是不是跟这个士兵也有一样的想法呢?我敢说,有这个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但是表面上,他也会把“不为做官为人民”的话喊得震天价响。不然的话,为什么现在有的干部怎么为官不作为,在任不担当,见钱眼开,见财起意,吃拿卡要,什么都敢做,整天只对提拔他的那某个上级负责,从不考虑对人民负责。见了下级百姓盛气凌人,见了上级奴颜卑膝。见了领导像只羊,见了下级凶神恶煞像只狼。

查看余下5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8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8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