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加强和改善高等学校的工科教育
《中国青年报》教育周刊讨论工科教育问题已经看到两期了。最新的一期还没有看。这两期中,第一期讨论的是工科理科化的问题,第二期讨论的是工科教育的“指挥棒”的问题,这两个题目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工科理科化估计也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自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以后,综合性大学与工科等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大学就有了明显地区分。在院系调整以前,国内大学都是综合性大学。医学院也是综合性大学下面的一个学院。而为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院系调整基本学习了苏联高校设置的方式,开始设立专门的工科大学。北京海淀区学院路过去的八大学院,除了北京医学院之外,其他七所都是工科学院。这种专业性较强的高校的设立,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专门人才,在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之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很多工科院校开始要向综合性大学的路子上走。似乎在当时的某些学院的领导看来,工科似乎是不太能上台面的,而理科才代表着一个学校更高的水平。当然,要走综合性大学的路子,不仅需要有理科,而且需要有文科。
这样,当时一些工科高校的专业与系的设置都有了一个共同的改变。原来作为基础课教学的数学、化学与物理,渐渐都改成了专门的数学系、化学系与物理系。原来同样作为基础课教学的思想政治课,也开始向所谓行政管理、公共事务管理、人才管理的方向转型。后来,几乎都跟商量好了似的,在各个学院都更名为大学之后,以上各类管理专业集中起来,建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基础课的外语教学也建立起来了外语系或者外语学院。
这种向综合性大学转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工科教学。有的高校原来都有自己的校办工厂,其中主要是金属加工的工厂。但校方认为这种工厂的存在与综合性大学的需要不相符合,最后只留下供学生进行金属加工实习的车间,而原来已经具有一定系统性的工厂就不复存在了。这种情况的后果就是工科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的时候,找不到实习的场地。实习本来是要下到企业中去的。现在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如果学校自己有工厂,至少能缓解一些燃眉之急。现在连解决燃眉之急的地方都没有了,工科的学生的培养真的就成了一个较大的问题。
或许在捌玖十年代,一些工科高校认为如果自己总是以工科作为学校的优势,似乎档次不是太高,而只有走向综合性大学,才是一条提升为高档次大学的路径。工科优势被淡化了,实际上也就是被削弱了。
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与之前的毕业实习很少能发生更直接的关系。在五六十年代,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做不好毕业实习,也不可能真的做好毕业设计。现在的毕业实习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无法提供更为丰富的材料与训练,所以现在的毕业设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做成了毕业论文。在这样的情况下,工科的特色已经被淡化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