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最不甘心的一场青年自救行动, 令人心疼|文化纵横
【导读】近日,中、高考“回流生”挤占招生名额问题受到关注,高考15年最终又被退档的唐姓考生也引人深思。两个现象都涉及一个关键观念,即考试选拔以及相关的“第一学历”。一些人为什么要消耗大量时间复读,或利用各种渠道、消耗诸多资源来更改高考所在地,以图本科就读更好的学校?其背后的深层结构性问题是什么?
本文研究二本学生努力自救的过程,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总结,说明社会对二本学生的认知偏见,以及学历作为“门第”对个人发展的深刻影响。
作者指出,很多二本学生在意识到社会偏见后,试图通过考研、考公、考证等方式“自救”,以摆脱学历“原罪”。但二本学校学习条件和环境的不足,加上学生在打击之下的自信心不足,使得他们更加困难。即使成功考取更好的研究生,在找工作时也会发现,“第一学历”仍是就业市场上的隐形门槛。
尽管国家对较弱势家庭出身的学生有一系列扶持和帮助,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进教育平等化,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具有三重不平等:第一,弱势背景学生更容易进入“二本”;第二,弱势家庭学生进入“二本”学校后,改变学历的途径、机会都更少;第三,不同层级的学校,获得社会资源差异巨大,最好的学校得到倾斜性的大量资源。
作者指出,虽然教育层级化和资源倾斜配置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但与“门第”意识相结合,也限制许多人长期发展的可能性。只有破除“门第出身”观念,更多关注个体的实际能力,让学历成为一个阶段性的教育结果,而不是区分三六九等的身份标签,才能真正破除学历歧视。
本文原载《中国青年研究》2023年第6期,原题为《“开窍”与“自救”:基于网络民族志的“二本学子”学历突围历程研究》。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供诸君参考。
“开窍”与“自救”:
基于网络民族志的“二本学子”
学历突围历程研究
▍问题缘起:“二本学子”的公众认知与学历困境
近年来,“二本学子”在升学和就业中面临的学历歧视现象备受社会关注。“二本”是指那些在高考中处于“本科二批”招生录取批次的高校。“二本”并非官方提法,甚至为了消解社会上对“二本”作为本科录取批次之外含义的过度解读,各省陆续将“本科三批”合并到了“本科二批”,一些省份也在进一步推动将“本科一批”和“本科二批”合并。同时,由于我国高考实行分省定额录取制度,某些省份“二本”高校的部分专业可能会在其他省份的“本科一批”招生;因此,很难清晰界定哪些高校属于“二本”。尽管如此,“二本”这一称谓在民间的话语中却有很大的影响力。甚至对于已经合并到“本科二批”录取的原“本科三批”高校,也仍然有很多人坚持称为“三本”或“民办二本”。这显示出民间对“二本”有着自己的一套相对稳固的认知和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