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泓:铲除腐败滋生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土壤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党的二十大记者招待会发布反腐“大数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464.8万余件,其中,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553人,处分厅局级干部2.5万多人、县处级干部18.2万多人。2023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31.6万件,其中立案中管干部36人、厅局级干部1588人、县处级干部1.3万人、乡科级干部4.2万人;处分25.8万人,其中省部级干部18人,厅局级干部1355人,县处级干部1万人,乡科级干部3.3万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怕什么?接受疾风暴雨、惊涛骇浪的考验,我说,‘虽千万人,吾往矣’!没什么好怕的”(《习近平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新华网,2022-10-17 )。国际局势疾风暴雨、惊涛骇浪,共产党人无所畏惧,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腐败毒瘤必须清除,方可永葆健康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新自由主义代表张维迎在《市场的逻辑》中所表达的“职权产权互换论”、“人民权力丢失论”、“市场特权资源配置论”、“政府权力缩小论”、“产权体系界定论”等,无不成为“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腐败”的深层理论土壤,必须予以深入剖析并深刻铲除。
一、“职权产权互换论”,经济腐败滋生的深层理论土壤
张维迎错误观点:
我还证明,从基于职位的权利到基于财产的权利的转变和企业家队伍的兴起,是理解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关键。诸如腐败、收入分配差距这些问题,必须放在一个过程中看。(前言[viii-ix])
我们国家现在出现的好多问题,都与两种权力并存有关:一方面是职权经济,另一方面是产权经济。这两种经济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腐败问题。有职权的人把职权换成产权,有产权的人用产权购买职权,然后像资本一样,再转换成产权,这样腐败就出来了。(第17页)
笔者的严正批判: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决惩治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坚决治理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决不姑息。”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是当前腐败问题的典型阶段性特征之一。新自由主义以将“腐败放在一个过程中看”的过程论思维“为腐败辩护”,极端邪恶地将“从基于职位的权利到基于财产的权利的转变和企业家队伍的兴起”视为“理解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关键”,从而以“职权产权互换论”为理论支撑,建构起“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商业交换”等腐败滋生的深层理论土壤。同时,造成一些腐败官员不仅谋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还想谋取更大的政治权力,以对政治利益的渴望期求成为腐败共同体的成员。由此,根本无视中小微民营企业发展能力的提升、发展空间的开拓,而是倾斜性跟附于能够形成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大资本企业,并成为这些“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造成极为严重的民营企业之间营商环境不公平、不公正问题。但是,混淆视听、偷换概念为不同所有制形式之间营商环境的公平性,背后折射出必须高度重视的以“职权产权互换论”为导向的“权力市场化、资本政治化”变化趋势。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