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祖虎: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十个伟大信念

2023-09-13
作者: 栾祖虎 来源: 红歌会网

  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十个伟大信念——中国全球经济战略设计的精神指南

  毛泽东经济思想是一座内容丰富、个性显著、信念坚定的精神宝库,代表了社会主义国家独立于全球资本主义经济思想体系之外的最高峰。毛泽东经济思想的伟大信念,是照亮中国经济巨轮之全球征程不落的红日,是中国全球经济战略设计的精神指南。

  引言:毛泽东经济思想的伟大信念是中国全球经济战略的精神指南

  指南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国格观

  指南二: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历史观

  指南三:群众做主、群众受益的管理观

  指南四: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整体观

  指南五:实事求是、驾驭矛盾的动力观

  指南六:反对爬行、激情跃进的赶超观

  指南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奋斗观

  指南八: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工作观

  指南九:学习借鉴、平等互利的国际观

  指南十:敌我分明、制度决胜的革命观

  结语:毛泽东不追求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追求人类精神的全面解放

  引言:毛泽东经济思想的伟大信念是中国全球经济战略的精神指南

  毛泽东经济思想是一座内容丰富、个性显著、信念坚定的精神宝库,它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中国经济领域的普遍应用,而且充满了中国人民强烈的首创意识与深厚的人文情怀,推动了中国经济从一穷二白向繁荣富强的伟大跨越,代表了社会主义国家独立于全球资本主义经济思想体系之外的最高峰。

  遗憾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思想包括经济思想,经历了被怀疑、被曲解、被放弃的可悲过程。由此,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宏观经济规划,陷入了缺乏理想信念,缺乏哲学底蕴,缺乏独特创造,缺乏道义原则的思想荒漠。相应地,作为微观个体的中国国民,大多付出了信念迷失、心理失衡、义利纠结的精神代价。

  思想是观念的集成,一切社会、一切国家、一切人物的经济思想,无不打上了思想主体自身之精神信念的深刻烙印,毛泽东经济思想理所当然地闪耀着毛泽东精神信念的伟大之光。归根结底,毛泽东的精神信念,就是闪耀在毛泽东经济思想背后的活的本质与灵魂,就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哲学旗帜与创新路标。

  今天的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大开放、大竞争、大整合的全球化时代;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必须放眼世界的全球经济战略设计的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尤其以美国为代表,突出地把信念规则置于其全球经济战略设计的思想核心,由此加快推动其大力度、深层次的战略创新,全力争夺世界经济领导权。

  在这样的时代,谁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的蒙昧主义是不行的,谁要坚持拾西方经济思想之牙慧的洋奴主义也是不行的,谁要放弃毛泽东经济思想的伟大精髓更是不行的。

  这正是我们重温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目的之所在——毛泽东经济思想的伟大信念,是照亮中国经济巨轮之全球征程不落的红日,是中国全球经济战略设计的精神指南。

  指南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国格观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捍卫中国之尊严与国格不容动摇的思想底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它的完整表述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一信念贯穿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始终。

  “革命是自主,建设也是自主。”在经济建设问题上,毛泽东始终坚持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描绘出中国经济的发展之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这些经济纲领完全是中国独立自主经济思想的产物,在马克思主义现成的书本上找不到,在苏联老大哥的“经验宝库中”也没有。

  独立思考、“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是毛泽东领导中国建设的重要特点。1956年4月4日,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明确地提出:苏共二十大给我们的教益,“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毛泽东《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一九四五年一月十日)“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并不孤立,全世界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和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但是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三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要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毛泽东,一九五八年六月,《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0页。)

  这些话可以说是毛泽东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思想的概括总结。正是在这一伟大信念的激励与动员下,中国人民战胜了资金、技术、设备均严重不足等不利情况,创造了那么多无法用所谓的经典经济学理论解释的“人间奇迹”:红旗渠、大寨田、大庆油田、成千上万个水库,甚至把两弹一星也送上了天。

  今天,坚持毛泽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国格观”,是中国全球经济战略设计的精神指南:什么时候中国经济背离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一伟大信念,什么时候中国经济就坠入了丧失独立性的“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精神附庸、“与国际接轨”的规则附庸、“参与低端分工”的产业附庸的全面奴化之境——毛泽东时代独立自主研发的大飞机项目惨遭下马的悲剧,就是明证。与此相反,只要中国仍然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中国,那么中国就会在全球高技术创新大战中掌握主动、脱颖而出,中国国内经济立法活动就会坚决不受以美国为主的西方跨国公司的干扰摆布,而中国经济的命脉即中国的金融控制权也会毫无疑问地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这些问题敲醒着中国经济切忌沉沦迷失的可怕警钟!

  指南二: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历史观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所在。作为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民族英雄,毛泽东心中总是装着人民、信任人民,其经济思想无疑体现着“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历史观”。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拥有无限的创造力,蕴藏了极大的积极性,是中国经济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的主要力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一九四一年三月、四月)“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毛泽东《这个乡两年就合作化了》一文的按语,一九五五年)“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毛泽东《多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一文的按语,一九五五年)

  我们应当相信人民——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中国人民,将掌握中国的命运,创造中国的财富,并战胜一切困难与挑战:“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一九五五年七月三十一日)“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象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毛泽东《介绍一个合作社》,一九五八年四月十五日)“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毛泽东《书记动手,全党办社》一文的按语,一九五五年)

  依靠人民,是我们的取胜之法;服务人民,是我们的出发点:“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今天,坚持毛泽东“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历史观”,是中国全球经济战略设计的精神指南: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财富转移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强有力地改变着大国竞争的格局与国民利益的分配,中国当然也不能置身于世外。须知,中国社会的财富是中国人民自己创造的,这些财富的服务目标只能是中国人民,而不能是美国的政客与资本家——花费中国人民的血汗、购买美国上万亿美元垃圾国债,所谓“负责任的大国”投资行为,必须终止了!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相关决策,使人民边缘化即让人民靠边站的行为,也必须一并终止!当中国政府向毛泽东“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历史观”进行伟大的回归,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政治命运进而掌握自己的经济命运的时代,必将重新到来!

  指南三:群众做主、群众受益的管理观

  社会主义中国是人民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即人民群众拥有管理国家、管理各种企业的权利;同时,还享有相应的物质利益。群众是中国经济的管理主体,也是中国经济的受益对象。“群众做主、群众受益”的管理观,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为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苏联只讲劳动者的享受权,不讲劳动者的管理权,是不对的。而管理权才是最大最根本的权利,没有管理权,享受权就得不到保证:“我们不能够把人民的权利问题,了解为国家只由一部分人管理,人民在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等等权利。”企业管理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毛泽东的管理创新更是带有显著的中国气魄与中国特色:“企业如何管理的问题,这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这方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对企业的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属于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改变还是不改变,对于推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

  管理创新体现着管理决策者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与设计。毛泽东主张中国的企业管理走“政社合一”、“党委挂帅”、“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道路,这样做也是从动员人民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角度出发的。鞍钢宪法尤其是体现这一管理思想精髓的设计典范。

  1958年11月,毛泽东开始提出“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原则。1960年3月,毛泽东在对鞍山市委报告的批示中,对这一原则做了进一步的明确: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三结合。这样,得到国家层面肯定与推广的鞍钢宪法,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基本模式与方法。必须说明的一点是,鞍钢宪法的重点就是强调政治挂帅,突出政治解放是焕发广大人民首创精神的基本条件,政治运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强大推动力,由此展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精神风貌,体现了政治与经济、革命化和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以上重点介绍了“群众做主”,现在简单介绍一下“群众受益”。 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为动力与目的。在分配问题上,兼顾各方利益:“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总之,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这是一个关系到六亿人民的大问题,必须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间反复进行教育。”(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九五七年二月)

  今天,坚持毛泽东“群众做主、群众受益的管理观”,是中国全球经济战略设计的精神指南: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经济是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代表的国有经济,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践行毛泽东“群众做主、群众受益的管理观”的优秀典范。然而现实却是让人失望愤怒的——在那些群众不能当家做主、党委班子陷于瘫痪、竟敢不讲政治原则的巨型国有企业的对外合作中,因为缺乏有效的制约与监督,出现了招商腐败、收购腐败、消费腐败、高层集体腐败等各种腐败甚至卖国的丑恶现象;相应地,企业的巨大收益也特别地向外国投资者和企业官僚们倾斜,人民群众的利益被无耻地出卖了。因此,发动中国国有企业的管理革命,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使命!

  指南四: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整体观

  中国经济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整体上做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才能使健康、科学、协调的经济发展成为可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优势、国家计划的强力实施,是毛泽东实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整体经济观的有力保证。

  毛泽东把统筹兼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项战略方针,突出强调地提出来,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这里的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全体中国人的而不只是对于部分人的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

  统筹兼顾的战略方针,当然也要关注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比如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关系到全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实行统筹兼顾,不仅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同时也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正如毛泽东所说:“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一个战略方针。这个方针,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实行这个方针比较好,乱子出得比较少。”(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1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七日)

  对于解决生产、生活这对矛盾,一样需要统筹兼顾。毛泽东强调生产是基础,必须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他说:“没有生产就没有生活,没有多的生产就没有好的生活。”同时,毛泽东历来也反对忽视人民生活的偏向,他说:“建设了社会主义,丢了人民:建立了重工业,丢了人民,这是不成的。”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毛泽东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一文中,从多个方面,论述了综合平衡、积极平衡这一思想——

  中国经济的总体结构是平衡的,中国的经济规划没有犯和苏东国家一样的忽视农业、轻重工业严重失衡的结构性失误:“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

  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上,毛泽东尤其注意平衡布局,三线建设正是这一平衡思想的战略产物:“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这不是说新的工厂都建在沿海。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避免苏联民族关系严重失衡的不良局面在我国出现:“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但是那一般地不是重点。”“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苏联,俄罗斯民族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很不正常,我们应当接受这个教训。”

  今天,坚持毛泽东“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整体观”,是中国全球经济战略设计的精神指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无论在经济格局还是在利益分配上,均已严重背离了这一伟大信念,造成了一系列非常深刻的社会矛盾与经济矛盾。比如:“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甚至暴富起来”的理论政策,严重伤害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经济利益;让农民工进城,推行孤立的城镇化,加速了中国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的双重衰败。放眼全球,中国经济在产业引进方面,重复冲突甚至搞内部寻底竞赛,给外商创造从中渔利的良机;在向外发展方面,不明敌情、孤军奋战,缺乏应有的整体规划与有效的战略协同;在对世界经济大势的运筹方面,思想贫乏、自我矮化、一味接轨,缺乏整体的感知能力、把握能力与主导能力……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无不令人忧心忡忡。

  指南五:实事求是、驾驭矛盾的动力观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构成了两对基本矛盾,它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实事求是地承认、分析这些矛盾,才能驾驭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因此,“实事求是、驾驭矛盾”,可以看作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动力观。

  早在1937年8月,毛泽东就在其哲学论著《矛盾论》中,强调了矛盾的普遍存在及其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

  1956年9月,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后来,毛泽东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做了进一步的详细论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

  面对这些矛盾,主导经济事务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经济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掌握经济前进的方向。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反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进一步给出了答案:“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社会总是运动发展的。在社会主义时代,矛盾仍然是社会运动发展的动力。”“我们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

  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建设的十大问题,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驾驭矛盾、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一共讲了十点。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今天,坚持毛泽东“实事求是、驾驭矛盾的动力观”,是中国全球经济战略设计的精神指南:在强大的美国经济帝国主义主宰全球化进程的情况下,中美经济的战略矛盾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向外发展的关键矛盾。不能实事求是,相反却刻意回避这一对抗性矛盾的洋奴主义、傀儡主义精英们,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了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代理人,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由此更加充满挑战、更加举步维艰。实事求是地分析中美经济的战略矛盾,是成功地驾驭这一矛盾并将之转化为中国经济向世界进军之动力的必要前提。因此,不要害怕矛盾,不要讳言对抗,不要妄言和谐。大矛盾、大对抗,大对抗、大自由!在消灭傀儡主义政治、傀儡主义文化尤其是消灭傀儡主义经济的伟大进程中,中国经济的全球远征必将拥有汹涌澎湃、动力无穷的新明天!

  指南六:反对爬行、激情跃进的赶超观

  毛泽东认为,中国不能走其他国家技术发展的老路,因此,坚决反对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一穷二白然而人口众多的中国,必须鼓足干劲,点燃热血,激情跃进,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完成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对于资本主义强国的全面赶超。这就是毛泽东经济思想“反对爬行、激情跃进的赶超观。”

  毛泽东把尽量采用先进技术看作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反对爬行,提倡赶超:“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不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849页)

  人口众多、一穷二白是中国的突出弱点,在毛泽东的眼里,这正好有利于描绘中国建设的赶超之路:“除了别的特点之外,中国六亿人口的显著特点是一穷二白。这些看起来是坏事,其实是好事。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毛泽东《介绍一个合作社》,一九五八年四月十五日)

  实际上,毛泽东激情跃进的赶超观,更来自于残酷的国际竞争。他说:“中国是一个大国,但又是一个穷国。敌人希望我们永远穷,就是那些朋友,……有的也未必愿意我们超过他们,还得靠自己哟!我们还要走得很长很长的路,我们要赢得时间。像老太太那样一步一步扭不行,像一般人那样走路也不行,要像比赛跑步那样,非鼓足干劲不可”。(权延赤《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第97—98页。)

  对于超越资本主义的最大强国美国,毛泽东内心更是抱有强烈的危机感与使命感。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就说过:“超过美国,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完全应该。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世界各民族,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毛泽东甚至警告说,赶不上美国就要被开除球籍!“美国建国只有一百八十年,它的钢在六十年前也只有四百万吨,我们比它落后六十年。假如我们再有五十年、六十年,就完全应该超过它。这是一种责任。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以上选自《毛泽东选集》第S卷,第295—296页)

  正是在毛泽东激情跃进、赶英超美的伟大信念指导下,运十、集成电路、半导体产业,还有一系列的国防高科技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此,我们请问那些揪住大跃进的某些局部失误而喋喋不休的“历史小人们”——难道中国经济只能奉行爬行主义、洋奴主义的奴隶思想而永远匍匐于欧美之后吗?这才是死路一条。

  今天,坚持毛泽东“反对爬行、激情跃进的赶超观”,是中国全球经济战略设计的精神指南:中国要在全球竞争中超越美国,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的复兴,中国人民要拥有高度文明富裕的生活,没有大无畏的创新斗志,没有激情跃进的赶超精神,这些目标怎能完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将毛泽东兵法融于华为公司战略实践的任正非先生,以挑战极限、逐鹿全球、赶超第一的雄心魄力,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在二十多年里就发展为全球通讯技术的王者,其实力与速度令欧美通讯巨头无不胆战心惊。这从实践上证明了,中国的全球赶超之路不仅可行,而且将战无不胜!当中国经济在各大主要产业中,都能产生一个或者几个像华为公司一样反对爬行、激情跃进的赶超先锋时,中国经济领先全球的时代就一定会加速到来!

  指南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奋斗观

  毛泽东历来提倡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勤俭节约的办事原则。艰苦奋斗是对于中国革命的漫长性与艰巨性的正确回应;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是爱惜国力与民力的必然体现。应该说,毛泽东终其一生践行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奋斗观”,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艰苦奋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我们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共产党历来提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毛泽东《在延安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的讲话》,一九三九年五月一日)

  在干部中必须扫除一切无需艰苦奋斗、就能侥幸取胜的投机心理:“干部中一切不经过自己艰苦奋斗、流血流汗,而依靠意外便利、侥幸取胜的心理,必须扫除干净。”(毛泽东《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八日)

  中国革命的漫长性与艰巨性,更加要求我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

  关于勤俭节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需要执行一个勤俭建国的战略方针:“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

  勤俭节约是我们办一切事业的原则,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即使在将来也不会过时:“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这就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现在还很穷,要使中国富起来,需要几十年时间,几十年以后也需要执行勤俭的原则……”(毛泽东《勤俭办社》一文的按语,一九五五年)

  反对浪费,反对大吃大喝,注意节约,毛泽东的这些在建国前的警告,对于铺张奢靡的当下中国,依然有着警示意义:“为了迅速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和市镇上的工业生产,在消灭封建制度的斗争中,必须注意尽一切努力最大限度地保存一切可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采取办法坚决地反对任何人对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破坏和浪费,反对大吃大喝,注意节约。”(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一九四八年四月一日)

  今天,坚持毛泽东“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奋斗观”,是中国全球经济战略设计的精神指南:必须深入反思的是,物质的畸形繁荣、接轨的洋奴思想、浮躁的夸富心态,使处在全球化风口浪尖的中国,飘飘然地干下了那么多有违“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原则的所谓政绩大事——有钱投资数百个亿给迪斯尼在上海建立入侵中国的文化桥头堡,却在上海人民的住房保障上裹足不前、吝啬至极;有钱在华尔街做一些不伦不类的“国家形象广告”,却在中国人民最珍视的国家独立信念的传播上置若罔闻、一毛不拔;有钱大搞豪华楼堂馆所建筑,却舍不得增加扶贫拨款……这样的中国还是一个独立强大、踏实奋进的中国吗?这样的中国还是一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中国吗?这样的中国不是一个中国人民需要的中国,因此中国人民必须觉悟起来、组织起来,对此大声说不!

  指南八: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工作观

  工作就是斗争,越是有困难,就越是要斗争,就越是要主动承担这样的工作,这样的工作者才是好同志;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已奉公、埋头苦干,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样的工作精神,才是可尊敬的。可以说,崇尚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克已奉公、埋头苦干”,代表了毛泽东的工作观。

  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七日,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一文中,有这样两段关于工作的著名论述:“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艰苦的工作就象担子,摆在我们的面前,看我们敢不敢承担。担子有轻有重。有的人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拣轻的挑。这就不是好的态度。有的同志不是这样,享受让给人家,担子拣重的挑,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这样的同志就是好同志。这种共产主义者的精神,我们都要学习。”这些论述将不怕苦难、不惧艰苦、迎难而上、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工作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中国革命与中国建设而言,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依然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

  毛泽东认为,共产党员必须将个人利益服从于总体的利益,以克已奉公、埋头苦干为光荣,以消极怠工、贪污腐化为耻辱:“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已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九三八年十月)

  毛泽东尤其强调,干部也是普通劳动者,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与劳动人民一起工作,这是一件改造他们精神世界的大事:“必须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是普通劳动者,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干部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同劳动人民保持最广泛的、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它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防止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毛泽东《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一九六四年七月十四日)

  为了改变中国的贫穷面貌,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想之路,需要全体人民包括青年们的正确觉悟、辛勤劳动和团结奋斗:“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

  今天,坚持毛泽东“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工作观”,是中国全球经济战略设计的精神指南:应该看到,时下之中国,自私自利、消极怠工等可鄙现象,在工作中大量存在;而克已奉公、埋头苦干等无私精神,却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究其根源,乃在于中国经济从公有制向私有制方向的急剧坠落;同时,西方个人主义思潮在中国正在进行着没有任何质疑、没有任何抵制的肆意泛滥。西方搞乱中国思想靠的是个人主义价值观,西方最恐惧的价值观就是中国的集体主义。因此,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取胜之道就在于,在制度上从推行私有制转而坚决地向集体制、公有制回流转变,在观念上大力提倡集体主义价值观以对抗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在工作上义无反顾地将毛泽东所倡导的克已奉公、埋头苦干的伟大信念,重新发扬到极致!

  指南九:学习借鉴、平等互利的国际观

  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上,毛泽东认为应该向外国学习,展示了中国的勇气和智慧。由中国首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平等互利关系的规则典范。“学习借鉴、平等互利”,体现了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国际观。

  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指出我们要学习借鉴外国的长处和优点,扬弃外国的短处与缺点,抵制批判资本主义国家的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现在有些国家的领导人就不愿意提,甚至不敢提这个口号。这是要有一点勇气的,就是要把戏台上的那个架子放下来。”“应当承认,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有人以为社会主义就了不起,一点缺点也没有了。哪有这个事?应当承认,总是有优点和缺点这两点。”“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而我们学习的目标,乃是为了建设一个新世界:“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

  毛泽东平等互利的国际观,集中体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半个多世纪以来,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促进了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也是忠诚的奉行者,中国在国际交往上要坚决抛弃有违平等互利价值观的大国主义傲慢态度:“我们决不可有傲慢的大国主义的态度,决不应当由于革命的胜利和在建设上有了一些成绩而自高自大。国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和短处。”(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一九五六年九月十五日)即使对于帝国主义国家,也要做一些团结互利的工作:“至于帝国主义国家,我们也要团结那里的人民,并且争取同那些国家和平共处,做些生意,制止可能发生的战争,但是决不可以对他们怀抱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

  今天,坚持毛泽东“学习借鉴、平等互利的国际观”,是中国全球经济战略设计的精神指南: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借鉴外国的成败经验;同时,扬弃外国的短处与缺点,抵制批判西方的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这是中国经济少走弯路、后发制人,从而超越全球竞争对手的重要必修课。平等互利、友好合作,将为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提供容易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价值观,从而优化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在国际上增加我们的朋友,减少我们的阻力。坚持毛泽东“学习借鉴、平等互利的国际观”,我们要力避两种不良局面的形成:一种是对于富国、强国,中国要站直了腰板,不能奉行屈辱的洋奴主义;一种是对于穷国、弱国,中国要真心相待、平等相待,不能奉行傲慢的大国主义。这样,中国经济的全球化事业,就会更加接近成功。

  指南十:敌我分明、制度决胜的革命观

  无论革命还是建设,分清敌我永远是极端重要的;分不清敌我,就等于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社会主义事业是崭新的事业,它不仅需要直面资本主义的竞争,还要小心内部敌人的破坏与和平演变的黑手。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最终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充满信心。这就是毛泽东经济思想“敌我分明、制度决胜的革命观”。

  我们不是在真空中搞建设,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中仍然有着各色各样的敌人:“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他们必然地要和我们作拚死的斗争,我们决不可以轻视这些敌人。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地提出问题和认识问题,我们就要犯极大的错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

  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了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指出必须坚决镇压反革命,剔除这一破坏因素对中国所造成的危险:“反革命是什么因素?是消极因素,破坏因素,是积极因素的反对力量。”“镇压反革命还要作艰苦的工作,大家不能松懈。今后,除社会上的反革命还要继续镇压以外,必须把混在机关、学校、部队中的一切反革命分子继续清查出来。一定要分清敌我。如果让敌人混进我们的队伍,甚至混进我们的领导机关,那会对社会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专政造成多么严重的危险,这是大家都清楚的。”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是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他们之间的胜负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共同的性质、利益和理想,加强合作,共同对敌,是完全必要的。展望未来,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国家是完全新型的国家,是推翻了剥削阶级而由劳动人民掌握权力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间的相互关系中,实现着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原则。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理想把我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管反动派怎样企图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且将必然取得胜利。”(毛泽东《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六日)

  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大竞争、大对决中,一定要小心和平演变这只黑手:“帝国主义的预言家们根据苏联发生的变化,也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党的第三代或者第四代身上。我们一定要使帝国主义的这种预言彻底破产。”(毛泽东《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一九六四年七月十四日)

  今天,坚持毛泽东“敌我分明、制度决胜的革命观”,是中国全球经济战略设计的精神指南:认清谁是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敌人,这是中国经济全球化的首要问题。一切在正面上对抗或者在暗地里破坏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帝国主义势力和资产阶级垄断寡头,就是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敌人。一般说来,在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国人民的勤劳奋斗面前,这些敌人对于中国经济的全球崛起,采用正面对抗的方法往往并不是非常见效。因此,在暗地里破坏,包括战略欺骗、战略误导、制度诋毁、规则辖制、思想统战、行业斩首、培养内奸,成为敌人对付中国的法宝。残酷的敌我斗争,正以乔装打扮的各种姿态,摆在中国经济的面前。作为中国经济全球化主导者的中国政府和中国巨型企业,必须意识到的是:分不清敌我、麻木沉睡、被动挨打的时代必须结束了,分清敌我、清醒奋起、主动出战的时代已经到来!

  结语:毛泽东不追求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追求人类精神的全面解放

  总结来说,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十个伟大信念包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国格观,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历史观,群众做主、群众受益的管理观,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整体观,实事求是、驾驭矛盾的动力观,反对爬行、激情跃进的赶超观,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奋斗观,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工作观,学习借鉴、平等互利的国际观和敌我分明、制度决胜的革命观。这些伟大的信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它们绚烂夺目、交错纵横,犹如红日之光普照世界,构成了中国经济全球崛起的精神背景与观念指南。

  放弃毛泽东经济思想的指导是错误的,教条主义地理解毛泽东经济思想也是错误的,机械主义地照搬照抄毛泽东经济思想的某些具体观点还是错误的。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创造性,正是集中反映在毛泽东这个全球第一伟人的精神信念之中。这些伟大的精神信念短小精悍,句句真理、字字珠玑,朴实坚定、历久弥新,必将经得起全球化的任何推敲与考验,必将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思想航标。经历了四十多年消极迷茫的中国全球经济战略设计,必将由此而进入到一个觉悟奋进的新时代!

  物质的进步乃是为了人类精神的解放,经济的发展乃是为了人类大我的实现。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毛泽东从来不追求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以独立强大的战略思想、一体互动的革命手段,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追求人类精神的全面解放。仅此一点,毛泽东就完全可以被称作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有人性、最具神性的经济学家,最有眼光、最具锋芒的国家经济战略设计大师,最有深度、最具力量的全球经济思想的整合者与指路人!

  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毛泽东经济思想的伟大信念,已经并将继续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人类社会的解放,作出超越时代的历史贡献,而这一切将永远彪炳史册,铭记人心!

  【文/栾祖虎,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4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