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为何学西方管理的垮了,学国企传统管理的灵了?
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怪现象? 一个国企学“西方管理”垮了,一个民企学国企管理“灵了”》。
这里主要说说民企学国企传统管理的情况。文章说,
一,不搞“股份制上市公司”。
二,不搞所谓“减员增效”。例如,同行业国企人事制度改革,“下来”的一些人,该企业基本接纳。
三,行业龙头搞“股份制”弱化工会组织,该企业却是在民营企业中,最早成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之一。例如,企业各个生产分厂的管理人员,如果有对普通打工仔“吃拿卡要”现象,工会组织情况反馈给几个“老总”后,对相关责任人,马上进行“相关处理”。
四,该企业坚持传统管理,不搞什么所谓“管理创新”。企业产品同样畅销国内外市场。例如,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国内重要大型企业等等。都有该企业产品的“倩影”。
五,发展强大也不盲目扩大企业规模。即使行业严重“内卷”,对企业影响也不大。
文章没有详细介绍这家民企在学习国企传统管理中的更多的细节。但是,单就所列出的几项来看,这套管理措施与西方企业的管理没有什么太多的关系。
这家民企没有让公司上市。现在很多公司都争取能够上市,不少公司把能够上市看成是企业经营成功的一个标志。而这家民企没有上市,是什么原因呢?
公司上市有利有弊,利的一面是可以快速吸纳到更多的资金,但弊端也由此而产生。上市公司,不管是股东还是投资者,都只看报表的,业绩和股价是不能下滑的,所以很多上市公司为了不使股价下滑,就只能听从股东和投资者的要求了。
这家民企没有上市,就是希望企业的经营不要让股东和投资者来干扰。企业的生产经营是有一定规划的,是需要一个相对的稳定性的。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效益受到一些影响,投资者和股东就会有意见,他们就可能要求企业改变经营方向,或者其它对企业本身既不确定也不稳定的要求,这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利的。所以企业是否上市,都要有自身谨慎的思考,而不能随波逐流。当然,如果企业经常出现资金紧张或短缺等问题,可能就非常需要上市来筹资。可是,如果一个企业长期需要依靠外来资金来生存,估计危险系数也会很高。
企业不搞“减员增效”。原来中国的国有企业从来没有这样的做法。因为受到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影响,很多企业认为这是企业管理的正常的甚至是有效的做法。然而大量的事实证明,并非如此。一搞减员,企业人心惶惶,人们都把心思放在如何不让自己被减员的担忧之中,哪还有什么心思一心一意搞生产?哪还有心情搞技术革新或者技术发明?这样人心不稳的企业要能搞好才是怪事。对企业来说,特别是对国有企业来说,人心稳定是大局,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西方那一套减员增效,减员是为降低成本,至于增效嘛,那还真不一定因为减了员就一定增效。每当危机来临时,西方企业都要裁减企业员工,裁减员工未必增效,只是在止损。止谁的损? 当然是止老板的损,也要止投资者和股东的损。而那些被赶走的普通员工,他们面对的只是更加悲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