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川西手记之一:古桥的秘密

2023-09-29 2121 0
作者: ​郭松民 来源: 红歌会网

  01

  国庆前夕,应朋友约请,到川西名胜街子古镇小住,原本打算无所事事地呆几天,孰料却有了意想不到的发现。

  街子古镇素有“川西水乡”、“青城后花园”之称,这里风景优美,空气新鲜,静谧宜人,更兼可随时享用川西民间美食,所以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这天,晨起散步,不知不觉中,走过了银杏广场,走上了古色古香的瑞龙桥。

  瑞龙桥横跨在由北向南依偎在小镇旁的味江河上。站在桥中央,向上游望去,左手,是郁郁葱葱的笔架山,端的是神仙居处,右手,为四衢八街的街子镇,无非人间烟火。

  在笔架山与街子镇之间,赫然耸立着另一座古桥(见下图)。

  不错,一眼望去,这的确是一座古桥!再看一眼,似乎还是一座古桥,只是,为什么多少有点奇怪呢?

  好奇害死猫。

  我决定走过去,看个究竟。

  这一看不要紧,我对古镇立刻就有一点腹诽了。

  原来,这根本不是什么古桥,而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水利设施——环山渠渡槽!

  可怜的渡槽,就像许许多多共和国长子的命运一样,几十年来,默默造福街子镇人民,却不能以自己的真实面目示人,不得不被人装扮成假古董!

  看着环山渠渡槽的上下左右都被层层叠叠的木桩围得严严实实,我立刻联想起了“囚笼”这两个字——栉风沐雨,不辞辛劳地为人民服务的结局,就是被关进囚笼吗?

  这是要把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历史也关进囚笼吗?

  把社会主义建设时代修建的渡槽伪装成古桥,理由是为了展现“古文化”风采(见下图),这真是笑话!

  为什么“古文化”风采需要展现,“社会主义文化”风采却要被掩盖起来呢?

  不加矫饰,素面朝天的渡槽,体现的是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筑美学——质朴、刚健、实用、伟岸,恰如六十年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有什么羞于见人呢?

  不错,环山渠渡槽看上去的确和建成没多少年的瑞龙桥有点不协调,但它的存在不恰恰证明了历史在进步吗?难道历史不是发展的而是停滞的?难道我们居然可以通过建造自欺欺人的假古董而“重回汉唐”?

  02

  在距离街子古镇不远的的元通镇,我又看到了另一处令人费解的“景色”。

  当驱车经过元通镇旁一座桥梁时,导航提醒这座大桥叫“工农兵大桥”。

  被这座桥的名字所吸引,我几天之后专程回到这里,发现这的确是一座六、七十年代风格的钢筋水泥大桥,横跨在波涛滚滚的西河之上,至今仍承载着重要的交通功能。

  但奇怪的是,我在桥的两头找来找去,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除了一块极简单的工程铭牌(见下图)之外,找不到关于这座桥的任何说明,只是询问了在大桥附近居住的老人,才知道这座桥建成于1968年。

查看余下4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