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松: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说明要使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能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都能中国化时代化,都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从而都能予以正确指导,就必须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结合。关于第一个结合,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便已提出,对此论述颇多。关于第二个结合,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新提出的。中共二十大报告不仅再次强调,而且还作了具体阐述。笔者不才,试就第二个结合展开论述。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深刻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之所以能成功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指导思想分析,靠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我们今天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回顾20世纪初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落后甚至愚昧的传统农业国。当时的那批志在救国救民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能够接受世界上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如果只是从理论上分析是难以讲得通的,只有从文化来剖析,才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
一、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我国早期革命知识分子之所以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业已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的马克思主义与根植于他们骨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度的契合。
最为显著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最高理想——“大同”,与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高度契合。儒家经典著作《礼记·礼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社会是儒家主张的最高理想社会。在这种理想社会里,实行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这里的“天下为公”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管理社会的是由民众选举出来的“贤与能”,由他们引导民众讲究信用,和睦相处,相亲相爱。人人爱护公物,尽力奉公,努力工作。男有职分,女有归依,老人、青壮、幼童各得其所,鳏寡孤独和废疾者各有保障,社会安宁,人际和谐。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由于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儒家经典被奉为历代教科书之圣典,所以这里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成为我国传统社会历代志存高远的文人士大夫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历代农民起义、历代变革者也多受其影响。很显然,这种理想与马克思主义者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高度契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