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读书是最重要的生活方式
有位老同志,年逾九旬。问起他年轻时最喜欢做什么事,他的回答就是看书。他告诉我,那时别人在干什么其他的事,他都不太关心,只要是他觉得有趣的书,就一定会看,而且不看完不放手。我问他,那些书为什么对您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老同志回答说,他也说不清,就是觉得看书有意思。
有一位朋友,自小也是喜欢看书,父母给他买来的新书,如果他觉得是很有趣的书,他一看就会看上一天。只有在吃饭的时候,不得不把书放下。吃过了饭,继续捧起书来看。也是不看完不罢手。
这样读书的状态,有什么用吗?没人知道。或者有人也许能做出自己的回答,但估计这些回答也是各有不同。但是,书对一些人们的吸引力确实非常地大。读书让人长知识,让人长见识。可还有什么用?那就不一定说得清楚了。古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古代的书生确实读了不少的书,其中很多就是圣贤书。这所谓圣贤书,估计也就是四书五经了吧?可是圣贤书读得多了,除了有些人拿来夸夸其谈之外,还能有什么用?参加科举考试,这只是一块敲门砖,未必具有治理天下之道。宋代初年的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他倒是读过论语,也肯定不只是只读了一半,也有人说他只读论语,别的书没读过。这是不是有点夸张,不太好说。但是陈桥兵变可是他极力推行的。论语中有这一出吗?估计没有。可是赵普就能这以干,可见他所谓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也未见得有太多的道理。
古人还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要能做到这两样的人,估计也有,但并不多。做这两件事,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要把两者都做到,还要做得好,实属难事。何况,要行万里路,腰里的盘缠是少不得的。古人中有多少人能有行万里路的盘缠?这也是一件难事。
六十年代末期开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很多家的父母给孩子下乡带去的东西,吃穿用度都尽可能地齐备。只是有的有心人则带走了一箱子书籍。在那个年代,想考大学的希望遥遥无期,但这些有心人,带书去读肯定不是要准备高考所带去的用做敲门砖的砖头。虽然这时读不了万卷书,但所谓行万里路倒是有了眉目。从城市来到乡村,虽然算不上万里,但千里之遥还是有的。在这种情况下,既行路,又读书,还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这样的成长经历也非后来人能与之相比。
这些人在那个年代读书,应该说大多数人还是会认真去读,用心去读的。没有功利目的的读书,效果可能比带有功利之心去读效果还要好一些。
我在工厂工作时,厂里有一个哥们儿,也是感觉天天上班,吃饭,睡觉,业余时间总无所事事,也不是个办法。于是他从家里找来一本《毛主席语录》英文版,在工作之余拿来读。依我看,他这个读法有点问题。他也没有字典,遇到生字,只能对照中文版瞎猜。他的回答是,如果我读其他的英文书,别人会起疑心。我读的是《毛主席语录》,别人想挑毛病也挑不出什么来。但是我虽然没有拿字典,但有些文字,读得久了,也能找到一些语感,总比什么都不读要强一些。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