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工农之间岂容如此挑拨?
有位网民在网上发文,说对改革开放和六七十年代的不同态度确实是阶级矛盾的体现。大致看了一下这篇文字,感觉有些内容不仅是在混淆是听,而且还有挑拨离间之嫌。。
这篇文字说,“近段时间,写了几篇颂扬改革开放、质疑六七十年代的小文章,赢得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可共鸣,也被一部分人反对批驳,其中支持者以农民家庭出身为主,反对者以曾经的工人为主力军。
反对的意见,虽然有的态度恶劣、言辞激烈,但我内心总认为这是观念之争、认知之争。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富强国家、改善民生,大家都是受益者;赞美六七十年代的那些人,不过是眼界狭隘、思想僵化、内心固执。如果摆事实、讲道理,他们也会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和正确性。
但今天看到的一些评论,才知道我错了。并非认知不同,借用他们的话语习惯来说,他们是站在自己的阶级立场,怀念他们失去的天堂,念念不忘曾经高高在上的日子。工人和农民不同的态度,确实就是阶级立场的差异。”
对这样的文字,简单扣上用后四十年否定前三十年的帽子,未免太过简单化了。有些情况是需要通过对历史的了解,或许才能找到其中真实的情况和道理。
这位网民的观点,与五十年代梁漱溟的观点十分相似。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梁老先生看到城市中工人的生活水平与乡村中农民的生活水平出现了较大的差距,也说过类似的话。或者梁老先生的话更为激烈。他说,工人在九天之上,而农民在九地之下。差距之大,之悬殊,在梁老先生那里,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梁老先生的感慨和愤怒,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往往并不是表面看的那个样子。这篇网文并没有给出为什么那个时候,工人与农民生活差距会有这么大。网文作者只是说,这是阶级立场不同,甚至说这是阶级矛盾所导致的不同立场和不同观点。这是非常阴险的挑拨离间。
如果从历史角度来看,在土地改革之后,农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过低,农民生活改善的幅度不是太大。而正在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化建设的工人们,由于工资稳定,收入相对农民较高,且国有企业福利很多,这才有着工人与农民生活差距问题的出现。
当年,梁漱溟对国家工业化进程,从而导致工农生活水平出现差异的现象,实际上提出了错误的批评。他认为,我们党领导的政府应该广施仁政。而他所说的“九天九地”的观点,他认为这是没有真正实施仁政的做法。毛主席对梁漱溟的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梁漱溟更认为,抗美援朝不要再进行下去了。因为打仗需要很多的钱,当时,国家向农民征收农业税,比例是高了一点。但是如果不这样做,抗美援朝就没有钱。没有钱就打不了仗。如果不打这一仗,美国就会直接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所以毛主席批评梁漱溟说,我们是要施仁政的。但是,什么是最大的仁政?是抗美援朝。要施这个最大的仁政,就要有牺牲,就要用钱,就要多收些农业税。多收一些农业税,有些人就哇哇叫,还说什么他们是代表农民利益。毛工席还说,现在发展工业建设也是施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