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让发展中国家学者极其失望的中国人文社科学者
在3月4日的《这就是中国》节目里,讨论的是中国学的话题。在这期节目中,范勇鹏教授讲了这么一个情况。中国这些年发展得很快,引起世界的关注,也引起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学者们的关注。这些学者中有发达国家的,更有大量发展中国家的。他们对中国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快很有兴趣,很希望了解其中的原因。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也非常迫不及待地要到中国来进行实地考察,要到中国来与中国的学者进行交流。他们中的一些人来到了中国。但是他们其中有些人对来到中国后的感觉却比较失望。范勇鹏教授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听到他们诉说的意见。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们说,我们到中国,就是想要了解中国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功。但是中国大学们的某些老师却总在课堂上,讲的却是中国为什么还存在这样的问题,还存在那样的问题,似乎这些教授们总是在唱衰自己的国家。这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者非常不理解。他们来中国是要听到中国介绍中国的发展经验的。但是中国的教授们却总是在指责自己的国家。这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感觉到非常失望,他们没有听到他们想听到的东西。
对于中国一些人文社科类的教授,一直在唱衰自己的国家,这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多年来,他们似乎一直认为,只有不断批评自己的国家,才能证明自己是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人,证明自己是有头脑有独立思想的人,甚至还认为这才是真正对自己国家的好。但是在他们对自己国家的批评之后,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一般只有一种,那就是全面接受西方的观点,全面去拥抱西方。这就是这些人们的批判精神?这样就是这些人的独立思考?他们的这些表现真的很令人不齿。这些教授们真的了解西方吗?对此有很多人是非常怀疑的。他们中有相当一些人,外语程度并不怎么样,既看不懂西方的报刊书籍,也不能用外语与西方学者进行正常的交流。另外一些外语程度还不错的教授学者,却只知道一味把西方的思想、意见和观点完全照搬过来。说白了就是在鹦鹉学舌,没有任何新东西,更没有自己真正经过思考过的东西。之所以说他们没有经过独立的思考,是因为他们所有得出的结论,只是在模仿西方的观点和舆论,而且特别重要的是,他们根本就没有真正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社会,没有真正地了解自己的民族,更没有真正地了解我们的人民。这种应该算作“三无产品式”的学者,怎么可能会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多年来,在中国的人文社科领域,这种现象可以说非常严重。有的学校对教师的考核非常简单粗糙,只看教师们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出版了多少著作。为此,有的教师就去做抄袭、剽窃这类令人不齿的事,而有的教师虽然没做这样的事,但却偏爱从西方的论文和著作中把其中的观点完全照搬过来,以证明自己的渊博和较高的水平。他们的论文数量虽然不少,但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却并没有多少。在这种照搬的过程中,他们也深深地受到了其中存在的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