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昕:新质生产力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新

2024-03-28 676 5
作者: 周嘉昕 来源: 中国学派微信号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生产力理论上的具体表达。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何如理解新质生产力,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不仅生动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而且深刻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守正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开辟。

  生产力标准的正确运用和全面理解

  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生产力概念存在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在广义上,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紧密关联在一起,作为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进动力和衡量标准。在狭义上,生产力作为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生产方式。从《资本论》中的相关论述出发,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形成了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概括生产力系统的观点。这样一种生产力理论更接近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狭义理解。

  生产力概念的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折射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聚焦现代社会结构及其历史发展所进行的理论探索,二者内在关联又各有侧重。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探索历程中,生产力作为一种结构功能性的范畴,被用作识别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衡量标准,与生产方式一同构成了建构唯物史观理论框架、从经济基础出发解释上层建筑的概念工具。在《资本论》及其相关著作中,生产力的讨论更多与技术生产方式的分析结合起来,成为分析一定的社会形态、生产方式内在结构系统的理论枢纽。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在直接意义上构成了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在更深层面上折射出生产方式概念理解的拓展。

查看余下5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5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5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