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为:用中医的系统思维为中国经济把把脉|夏天漫谈之二
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但是前期政策留下的后遗症却依然存在。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房地产债务问题、金融安全问题、就业安全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三农”问题等交织在一起,可谓是千头万绪、百病缠身。
这是系统性病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西医”所不能解决的,鄙人尝试性地用中医的系统思维来为把把脉,以期能理出个头绪来。当然了,鄙人至多算是一个中医爱好者,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医,鄙人实在是不专业,所以,先打个预防针,有错误的地方,还请方家批评指正、众看官海涵。
当今中国之经济形势,既有值得我们自豪的地方,也有诸多的问题,这是基本的判断。那些妄自菲薄的洋奴论和自欺欺人的赞歌论都不是实事求是的观点。值得自豪的成绩,鄙人不再多言,只聊一聊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实际上发展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准确地说,是1995年轻工业产品相对过剩)就面临动能不足的问题,即阳气不足(阳虚)。由于毛泽东时代打下的经济基础——完整的工业体系、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中国的地大物博等,使得我们采取一些激发阳气的“药方”就能让中国经济继续大步向前进,比如什么凯恩斯主义之类的政策、比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利用外部市场等。
但是,患病久了,总是采用刺激性药方,会损耗阴气的。所谓经济之阴气者,经济增长的潜力也。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刺激性药方效果越来越差、甚至失效。这是阴阳俱虚的表现。具体而言,就是产业结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失衡、资产负债失衡等,这类似于人的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失调,而且呈现出恶性循环、相克而不相生。
对于高明的中医,先休养生息——微补(阴),待生命力强一些了,才采用刺激性药驱风寒除湿毒、以升阳气,待风寒湿毒祛除差不多了,才大补。这样,阴阳相生,人的生命力就会慢慢强壮起来。
在人体的五脏六腑中,肝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故高明的中医,对于阴阳俱虚的病人,又往往从健脾胃着手,以期病人身体能通过饮食获取较多的营养,以强生命力。
那中国经济的“脾胃”是什么呢?答案是,“三农”!这也就是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用意。但为什么六七年过去了,我国的乡村振兴依然任重道远呢?因为中国的农村空壳化问题(阴虚)依然在加剧。这就意味着,我们首先要补脾胃之阴气——从遏制农村空壳化、充实农村劳动力着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中国经济之根,即后天之本也。这是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的必需。这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下,我们要采用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来补“三农”之“阴”——农村劳动力。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