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明:略论“倒过来的革命”——关于列宁的《论我国革命》
原编者按:
保马今日推送张光明老师两篇关于“列宁主义”的文章。在第一篇文章《略论“倒过来的革命”》中,作者回到列宁《论我国革命》一文,认为列宁提出“先革命,后建设”的思路,符合当时的革命形势,将革命的重心由世界革命转移到国内的建设,有力地反驳了经济决定论;但也有其无奈和局限之处,革命事业高度依赖“主观条件”和革命政权,为苏联此后的官僚主义问题埋下了隐患。而第二篇文章《关于马克思主义史上的若干问题》则回应了批评者对上文的质疑,文章进一步思考社会主义革命如何可能的问题,涉及社会民主党、巴黎公社、阶级斗争学说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诸多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革命进行批评的思路。
上文曾发表于《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5期),下文发表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5年第2期)。第二篇文末“阅读原文”处,附有批评者的文章,读者可以查阅。感谢张老师授权保马发布!
略论“倒过来的革命”
——关于列宁的《论我国革命》
张光明
1923年1月,病重在床的列宁在翻阅了孟什维克著作家苏汉诺夫关于俄国革命的札记之后,口授了一篇反驳性的文字,这就是著名的《论我国革命》。这篇短文历来被视做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有力、最完美的论证,并作为批判“唯生产力论”的锐利武器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时时被人们引用。然而,在经历了八十多年的历史风雨之后,我们的认识理应更前进一步,完全有必要对这篇文章作更深入些的思考和评价。
一
在我看来,此文是对1917年十月革命所做出的事后的机智辩护,但不能说是深刻完整的理论论证。
其所以说它是事后的辩护,是因为经过了1917年以来五年多血与火的搏斗,局势与布尔什维克领导者们的预期相比发生了重大反差,先前的设想大半落空了。直到今天许多人仍不知道,1917年十月革命并不是以长期以来人们所以为的“一国社会主义胜利论”为指针,而是完全建立在布尔什维克对世界革命(其实际含义主要是指西欧资本主义发达地区的革命)近期到来的坚定信心基础上的;在布尔什维克看来,这场世界革命是使资本主义发展严重不足、经济文化条件相当落后的俄国的革命成果得以保存下去的唯一客观保证。但五年过去了,不论人们如何期待和推动,这场对于他们来说等同于生命线的世界革命不但没有到来,而且看上去在最近的将来也越来越不容易到来了。痛苦的结局逼迫他们不得不对自己的全部战略作重大调整,客观现实驱使他们去考虑一件此前并未认真规划过的工作: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进行自己国内的建设。列宁晚年为此而绞尽脑汁,提出了包括新经济政策、合作制、工业化、“文化革命”等著名举措在内的一整套设想,与此同时,当然也就有必要为1917年革命的正当性作新的辩护了。《论我国革命》的目的正是要进行这种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