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章流:乡村振兴面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024-07-22
作者: 陆章流 来源: 红歌会网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短缺

  是乡村振兴面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以平果县为例

  陆章流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和压力,突出表现在农村劳力外出打工和老龄化导致农业生产劳力短缺、生产成本持续上涨,生产效益低,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投入少,科技含量低,农业粗放经营,特别是对土地掠夺性耕种超出了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等。原因是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大量的农村青壮年转移城镇寻找新的就业机会。本文通过对经济欠发达的平果丘陵山区农村青壮年进城打工后,使得农村面临着农业生产后继乏人和不可持续性等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总体要求。城镇化建设趋于稳定之后,集中力量振兴乡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奔小康的目标。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以及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步伐,农业生产效率有所提高,使得农业产业解放出很多的富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力必然会转移城镇打工,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提出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吸引大量的农村青年人向城镇转移。城镇不论是在物质生活还是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都比山区农村优越得多,城镇生活对广大农村青少年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加上我国正在进行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创业,为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就业提供了便利条件,从而促进流入城市的农业劳动力也迅速增多。特别是偏远山区青壮年劳力大都弃农奔向城镇打工去,学生也到城里上学了,村里只留下中老年人从事农业生产,不少的农户仍按传统的人畜耕作方式,种植管理粗放,生产经济效益低。加上经济落后,环境条件差,外来资金不敢投入,能人不愿承租耕地,耕地流转不起来,可持续发展出现停滞不前,农村出现 “老龄化”“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和劳力短缺等新情况、新问题,农业生产面临着后继无人和后劲不足的严峻局面。按照设想,农民进城后,若能把自家承包地流转给专业户或合作社或能人承租是最好的办法。但是,山区丘陵地区因耕地属旱坡地和洼地多,条块分割,不太适合连片规模经营,难以吸引外来资金和先进技术参与高效优质农业的开发,从而出现了有的农户租不出土地,搁置起来沉睡,有的是租金太低不愿租,有的怕租出去后拿回来难,有一部分农户种田只是为了自家的口粮,不少的田地只种一造或撂荒等现象,致使宝贵的土地资源白白浪费,农业经营效益低下,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特别是西南地区的大多数山区属丘陵地带,土地不平整,条块分割,田埂多地块小,基础设施差,少通机耕路,不适合机械作业,难做到连片规模经营,农业合作社、专业租赁经营主体的发展几乎为零,土地流转没有形成规模,还是以散户小打小闹的传统耕作方式为主,农业生产投入少、管理粗放、效益差。以地处西南偏远石山区的平果县为例,人均耕地面积0.7亩,分田到户时,为了肥瘦搭配,每人几乎分得两三块田地,东一块西一块,一户就有十多块,多的达二十块以上。同时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知识水平有限、科技素质低,接受新技术和使用新设备能力差,致使农业生产效率下降,难以承担未来农业现代化重任,农业生产后劲不足。长此以往,不但城乡差距不能缩小,而且势必加大农村与城镇的差别,还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安全问题,直至演变社会问题。

  一、城镇化导致农村老龄化和劳力短缺日趋突出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端,它直接解决了困扰中国多年的温饱问题,同时也是酝酿中国社会更大规模的历史变革,最终成就了城镇化建设大发展、农村走向凋落而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致使广大的偏远山村地区日益边缘化,以致乡村出现萧条冷落的现象。作为工业化的伴生现象,城镇化是一种自然产物,是任何力量阻挡和改变不了的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一种不良的现象,也就是以农为贱,将农业、农村生存环境视为落后的根源,将农村、农民视为贫穷的代名词,这种思潮在年轻人中已形成秘而不宣的共识。同时,城乡巨大的反差又使得留在农村的人极易产生失落感,从而失去了从事农业生产的自信心,因为他们也懂得城镇的生活远比乡村要美好得多,直接威胁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镇打工生活,农村留守“386199(妇女儿童老人)”部队,这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短缺,农业生产发展滞后,后劲不足,使得部分农田因无力耕种闲置,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其次,由于农村中老年人文化知识普遍较低,接受使用农村生产实用新技术慢,对现代农业不感兴趣,导致农业新技术很难有效推广应用。特别是中老年人不掌握现代农业机械作业驾驭和操作,习惯使用传统的人畜耕作,加大自身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抑制农村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当前农业劳动力出现老龄化和短缺的现象有各方面的原因构成,除了农村人口自然减少、劳力年龄增加、农业生产效率低外,归根到底是城乡、工农、脑力与体力劳动三大差别拉大在起主导作用。

  (一)城镇化使农村青壮年人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出现

  城乡差距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要诱导因素。城乡差别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包括自身因素,但也和过去政策有关。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农村、农民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诸如,建国以来,我国人为地把公民划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两个等级,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农业人口不但没有享受到什么社会福利,产出的农产品还要无偿交售给国家(公粮和生猪派购等)无偿提供土地支援国家和城市建设,还长期负担沉重的本该由国家承担的“三提五统”费用。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农村和城市在经济、文化、教育、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等相差至少10~20年,偏远贫穷地区甚至更长。改革开放后,农村农业虽然得到较快的发展,但仍然比城镇有一大段的落后。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加大城镇化建设步伐,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民市民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了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和享受城市现代文明的繁华生活,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必然流向城市寻找发展机会,把老人和小孩留在家乡,呈现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劳力短缺的趋势。进城后,除非无法落脚,否则就没有人再回到农村了。获得发展机会后,他们就把小孩带出来跟随父母就地花高价读书,尽管户籍还是农业,但他们却以农民工的身份逐步融入了城市的生活,对农业生产越离越远了。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的升级改造,对从业者的劳动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一部分农民工本身文化素质低和年龄的增大,在城市生活就业遇到阻碍,压力增大,缺少竞争力,被迫无奈地返回农村,农村变成了老年人的“最后生存场所”,老龄化加重。还有一部分人离乡不离土(地),即使进城有稳定的生活来源,他们也不放弃自家的土地,平时在外打工,播种季节回乡务农。

  笔者对平果县榜圩镇紫塘村塘岜屯人口结构及劳力进行调查显示:全屯128户656人,其中10岁以下的96人,11-20岁78人,21-45岁196人,46岁以上的286人。其中上学112人,学前53人,丧失劳力32人,劳动力459人(包括60岁以上仍劳动的)。外出打工338人,占总劳力73.6%;留守劳力121人,平均年龄52.6岁,小学文化占86.5%。55岁成为农村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能力。显然,农村劳力老龄化明显,文化素质低,结构不合理。

  (二)城乡工农差距促使农村劳动力弃农进城务工

  长期以来,农民的农产品价格没有体现其真正价值,农民的劳动价值无形中被潜剥夺。由于农业经济比较效益低,农产品与工业品差价大,过去用剪刀差来比喻,现在用梯级差来比喻不为过,促使青壮年劳动力放弃农业生产,寻求去从事更高效益的产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长期被汲取而陷入落后。当时工农产品价格都是由国家掌控的,为促进国家原有几乎为零的薄弱工业基础,国家以农促工的方式,人为地制定工业产品价格大大超过农业产品价格。比如,八十年代前国家摊派农民定量收购(统购)任务,稻谷一斤0.15元左右,而对应的一块上海牌机械手表120元,还要凭证供应,可想而知,农民一年要种多少亩田地才能抵得一块手表的价格?如此强制性地掠夺农民为工业提供初始积累;进入90年代,实行市场经济后,工业快速发展,由于工业经贸口历来掌握有自主定价权,所以其产品比农产品基价相对高出数倍。又如,近年来,政府靠行政手段强制低价征收农民土地后加价数十倍甚至百倍以上再出让获得巨大的财政收入,这又是农民为城市化提供原始积累。从而使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拉越长,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

  2004年以来,国家提出工业反哺农业,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给农民支付生产补贴,实施了包括取消农业税在内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一个现实事实的问题是,国家补贴,市场农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使农业种植成本不断上升,几乎与国家补贴相抵消。其次,虽然农产品价格有一定的涨价幅度,但远不比加工业产品的涨价幅度,农业种植的比较效益在下降。粮价为百价之基。以2010年为例,国家稻谷每斤收购价为0.97元,到2014年每斤1.38元,五年涨幅为42.27%;尿素2010年每斤0.78元,到2014年每斤1.25元,五年涨幅60.26%,比水稻涨幅多17.99%。农机用油、农药、农机器等农资更是成倍往上涨。再次,近年来,市场上的农产品销售价格确实涨幅大,但对农民来说是表面的、虚数的。

  近期笔者下乡调查蔬菜生产,与部分菜农总结交谈,问了菜农的一些情况道:目前市场上的新鲜蔬菜(叶菜)销售价格一般都在每斤四五元上下,比市场零售价高近一倍,农民种菜收入可观吧?菜农答:我们农民没得多少收入的,商家到田间地头从我们手中收购压价很厉害,一般每斤才二元左右,好的品种才得到三四元就很不错了。同样,粮食、生猪(包括畜禽产品及水产品)水果等大多数农牧产品都是进入流通领域后才大幅涨价,农民只拿到利润的小头,大头被经销商拿走了。社会上盛传养猪不如屠夫,种田不如贩粮。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来源于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效益最大化,而农产品生产成本在不断上升,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在下降。种植作物一年的收入不及在城市一两个月的打工收入,当然促使青年劳动力进城打工去,只有那些年龄偏大的老年人、妇女、儿童留守农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突出。

  (三)农业生产环境差、劳动强度大,青少年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劳动力短缺

  农业生产风里走雨里去,生产环境条件艰苦,农活又累又脏,新生一代的青少年不愿从事这一繁重的体力劳动。上世纪末农村小学校就开始撤并到乡镇,初中撤并到县城,在农村出生的“90后”新一代从小就到城镇里读书,早就感知到现代城市文明生活的优越感,读书毕业后不上大学就留在城市找工做。外出打工的父辈都很少有人回农村,青少年一代更是不回了,出现农业劳动力短缺的现象。目前正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劳动力一旦丧失劳动能力后,明天谁来接手他们种地将成为中国农村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

  (四)农村人口减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也是留不住青年人的原因之一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农村人口自然减少明显,也是劳力缺乏的原因之一。再是农村缺乏文化气息,生活单调乏味,已不适应青少年所追求的现代文明生活要求,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一上学就接触到网络信息化技术,读书毕业后大多数都想方设法到城镇去寻找自己的生活目标,实现自己的梦想。受过初中教育的年轻人都已经不愿意回到农村了,因为从事农业劳动收入低,相对枯燥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吸引他们留在农村了。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空心化日趋严重,386199这群“三留人口”已成为农村的主体,这群人的身体状态和体力难以适应高强度的现代农业生产要求,接受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低。

  二、城镇化导致农村老龄化和劳力短缺对农业发展影响明显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因此,必须把农业生产放在稳固的地位,紧紧抓住现代农业建设这个总抓手,采取有力措施,让农业朝着现代化、农民富裕奔小康、农村环境优美的道路前进。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对当前农业生产现状及形势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定正确的工作目标。城镇化是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趋势。大量农村青壮年转移城镇打工,不但形成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短缺的趋势,而且正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也在逐年减少,干了一辈子农活的老人即使很艰辛,但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走出山村去创业,不要再接父辈的班干累死累活的农活,农业生产面临后劲不足的挑战。更为突出的是,当前农村经济遭遇农业生产成本逐年上升和资源环境的双重制约,使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发展起来的、形成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的精耕细作和初步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停滞不前,甚至逐渐退回传统粗放化阶段的耕作方式,直接威胁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二)种植管理粗放,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效率低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后,突出表现是老龄人承受不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要求,劳动能力逐渐丧失,直至劳动力短缺。因为老年人劳动能力顾不上,不能或无力耕种太多的田地,边角山地的丢荒,远的田地干脆就不种了,能种的也是耕作粗放,管理不到位,投入少,种下去后就等着收获了,大多数农户种田目的只是为解决自家的口粮,不求实效。原来一年种春秋两造后,还要加种一造冬季作物,现在有的只种一造就让耕地闲置下来,土地利用率降低,白白浪费宝贵的耕地资源。老龄劳动力技术能力差,跟风随意性强,生产少做计划,长年种植同一个老品种,结构单一,产量低,产品质量下降,土地产出率低,经济效益低。

  耕地资源不足是制约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保障农产品供给,特别是粮食安全问题历来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措施,在保护耕地的同时,国家大力提倡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充分利用现有的耕地资源,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全面增加总产量,保障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现在农村却因劳力缺乏减低田地利用率,更为突出的是有部分农户常年撂荒田地。种植面积少,田地生产效率低,甚至丢荒不耕种,要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障农产品长期有效供应只能是一句空口号。

  (二)耕地不平整、田埂多田块小,不适应规模经营

  广西西南农村大多属山区丘陵地带,原本就是山坡多,地势高低落差大,田地不平整,加上分田到户时大块分小块,占路基,筑田埂,面积变小,难以适应机械作业,不便于连片集中规模经营,开发成本大。以地处西南偏远石山区的平果县为例,人均耕地面积0.7亩,分田到户时,为了肥瘦搭配,一人几乎分得两块田地以上,一户就有七八块田地,多的达二十块以上。少有能人看重丘陵山区的耕地价值,专业户也不太愿把资金投入到这些农地上,农户租不出土地,即使租赁出去,租金也是很低,大多只能按照传统耕作方式种植经营,造成土地流转不起来,生产效益也低。

  (三)农业生产发展后继乏人

  由于城乡在物质、文化生活上的明显差距,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农业领域不但留不住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原有的有经济头脑的青壮年劳动力,更难以从外面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进来,而新生的“90后”一代又不愿继承父母的农业生产劳动,这一代的年青人也很少有人承受得起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

  2014年春种时节,笔者实地深入榜圩镇紫塘村田间统计正在田地里春种的10户人家29人的年龄分布,从20岁起每隔10岁分为一组,结果表现为:20—30岁3人;31-40岁4人;41-50岁7人;51-60岁10人;61岁以上5人。41岁以上22人,占总劳力75.86%;而40岁以下的7人中,有5人因家里老人已丧失劳动能力了从外地赶回来种田,播种后又赶出去打工;2人是活动工,外面找到工就去做,找不到工就在家劳动。

  由此看出,当前农村农业生产以41-70岁的老龄人为主要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很缺乏,呈现出“70后不愿,80后不会,90后不提种地”的窘境,这也意味着现在还从事农业劳动的这一代老龄化的劳动力丧失劳动能力后,农村的农耕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不会被这些青少年继承下来,后继乏人将是今后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农业乃天下之本,国家之基。当多数人弃田而去时,不但只是经济问题,还将引发政治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影响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

  农业生产的核心主体应是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组成。发展规模化的现代农业,需要高科技来支撑,对从业者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需要他们懂技术、会管理、能够掌握使用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农业机械是实现农业机械化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的最基本的物质保证,是现代规模农业生产发展的有力支撑。然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山区丘陵农村许多农业生产耕作劳动仍然是一把锄头加一把镰刀的传统人畜耕作方式,影响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原因有:一是缺乏资金来源。尽管国家实行农机补贴政策,但由于农户经济收入有限,一部中型的农机至少七八千块钱,对多数单个农户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加上受到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自身条件限制,很多农户不愿使用农业机械耕作,即使有经济能力也没有多少人愿意购买;二是缺乏操作机械技术。对于农机器操作及驾驶技术中老年人不但体力不支,而且缺乏操作技能;三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以户为单位分散经营,是按肥沃瘦脊搭配分田给农户,田地条块分割,田埂多了,田块变小,道路狭窄,不适应农机作业。

  (五)劳动力老龄化和短缺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

  本来,发展现代农业,把土地从流转中集中起来,走集约化之路是解决当前单家独户分散经营劳力不足和生产效益低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要集中土地却遇到几个新的难题:一是有的农户对土地有偿流转不理解,有的怕流转出去再难收回来,所以不愿把土地转让到能人手中;二是已长期进城务工生活的农民工,因为没有真正在城市中生根,他们仍然视土地为“命根子”,留有土地作为自己的生存保障;三是有的认为当地土地有偿流转租金太低,不如留着自己种植好过;四是有的虽然同意把分散边角和肥力不足的土地流转出去,但仍把好的田块留作自家的口粮田;五是整合度难。近年来,国家对平整耕地给予资金扶植,但难度很大,第一是农户怕原来的耕地整合后土层(犁底层)被破坏,变成新造的田地,与复垦田地没有什么差异,水肥极易渗漏,好田地变成差田地。同时,有的农户又不愿意挖掉自家的田埂,怕日久产生新的纷争。从现实看,要在短时期内大面积平整现在的田地是不可能做到的,只能局部逐年平整。这不仅只是资金和人力问题,山区丘陵地势不适合平整也是一个障碍因素。

  (六)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积极性不高

  年轻人不愿务农,归根到底是农村生产力落后,成本增加,生产效率低,农业生产吸引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效益低,没有“钱景”,辛苦一年到头一亩地的收入不如进城打几天零工的收入。这里不再重述工农产品价格差距之大,就是农民种田与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收入相比就有很大的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而当前粮食生产成本逐年明显上升,粮食价格却存在下行的压力,种粮比较效益低,极大地挫伤农民种粮生产积极性。种粮除开种子、农药、化肥、劳力及管理成本外,一年一亩田纯收入在300-500元之间,利润极为低微,农民种粮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民进城打工一天收入现金80-120元之间,就是收垃圾虽然也辛苦,但相对比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的收入也可观。

  以水稻为例,种一亩田(双季,下同)一年收入900公斤稻谷,按2014年国家收购稻谷每公斤2.7元计,收入2430元。成本开支:种子120元;化肥550元;机耕250元;农药120元;劳力720元(12个工,一个工计60元);机械收割180元;其它80元,共计2020元。纯收入410元。

  再是农村文化落后、生活枯燥乏味,农业生产没有“钱途”,在农村辛勤劳动不但被人称为没有出息的人,而且也没有什么奔头。

  三、城镇化导致农村老龄化和劳力短缺的对策建议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劳力短缺趋势直接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壮大,影响农业生产的可续性,是发展现代规模农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实质性问题。缓解农村老龄化和劳力短缺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结合当前广西开展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活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吸引和保留有技术的青年人才参与农业生产开发经营;培育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管理水平;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农业产业化,实行规模经营,走高效优质高产之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全面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减轻农活劳动强度,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动力,以缓解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短缺对农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一)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吸引高素质的劳动力创造条件

  通过提供农村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农村生活环境质量,建立健全促进高素质劳动力从事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农业开发者提供发展平台和创业扶持,以吸引外出的年轻劳动力、技能型劳动力回乡就业和创业。首先,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电信网络、广播、文化等配套设施要俱全,促进生态乡村文明的发展,让农村共享现代文明信息,促进农村文明健康发展,为吸引更多的能人到农村创业创造条件。其次,从机制上完善对农业开发者的政策支持,为他们提供资金、项目论证、技术指导、市场信息等服务。由于农村劳动力在创业初期一般缺乏资金支持,因此可考虑通过小额信款、财政贴息、低息贷款、扶贫资金支持的方式,以及税收优惠和税收减免等财税优惠政策来予以扶持。再次,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的力度,多方筹措资金,增加对规模农业的投入,以产业优势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参与农业开发,把农业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比如平果县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资和鼓励投资农业的优惠政策,对连片种植优质水稻、甘蔗、葡萄、火龙果等主要农作物的农业专业户和生产农产品的公司,在技术培训、引进种苗、机耕、租地补偿、信贷支持等无偿提供资金扶植和产业引导,让这些专业种植大户成为高产高效示范户,以带动周边群众发展高产优质农业,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也吸引一大批能人参与到高效农业开发中。

  (二)重新规划整合(平整)田块,以适应连片集中开发

  条块分割、耕地不平整不利于发展规模经营和机械化作业。规模经营要求整合大田块、大面积统一集中作业,便于种植管理和集约化经营,但为了保护农民对土地的自主经营权力,今年全国各地试点开展土地确权(确定权属)登记,这似乎与发展规模经营产生新的矛盾。一方面又提倡发展规模农业经营,出台扶植政策,鼓励农民开展土地平整合并,有利于走集约化规模经营;一方面又要按照原有土地权属进行逐块登记造册。如,先行土地确权试点的平果县四塘镇,对全镇3600多个农户16000多人口25000多亩耕地进行登记,最多的一户有20块,最少的6块,平均为9.6块,最小面积的只有0.06亩。一块一块地登记,东西南北的接向地名户主都要一一标明出来,非常的繁琐。这样小块田地是没有人愿意租种的,只有整合田块才能吸引专业大户租赁种植,农户应把自已能力管不过来的田地整片地租赁出去,把土地流转到能人和专业大户手中,走集约化经营,才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增加经营者的经济效益,也才能保证出租农户按时足额收取租金。所以,政府应要鼓励农户自愿出租土地,只要确定自家的田地面积和地理位置之后应同意承租人整合田块,这需要政府等有关部门要向农民解释清楚,新的土地确权是保护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属,不成为影响土地出租的条件,也不应阻止承租人的土地平整。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

  引导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这将成为解决我国农业生产劳动力老龄化和短缺的重要手段。农民老龄化实质上就是“明天谁来种地”这一现实难题的客观反映。要破解这个难题,关键是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增加农业生产的政策扶植和资金支持,通过规模经营解决效益问题,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利可图的产业,这样才能催生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农民素质的高低与农业技术推广成效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农村经济建设的成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国家财力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基层生产第一线,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业技术职业农民,把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培训当作扶贫开发的首要智力开发途径,是着力解决新常态下“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战略决策,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创造条件培养一批年轻、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有能力的新型农民,让那些真正有意向接受和能传播农业新技术、决心投入农业生产的有知识的农民、农科示范带头人、种植专业大户等学到先进科技知识和技术。平果县结合当前农村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培育职业农民,利用农技部门培训、请专家到田头讲授、农家课堂、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多媒体长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一年培训农民多达3000人次以上,发放技术资料10000多册(份)。首先,农技推广部门要发挥职业指导作用,结合生产实际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其次,坚持引导农户在生产中学,在学习中实践,采取走出去学带先进经验回来、请专家现场技术培训、专业户示范带动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对农民进行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全面提高从事农业劳动者的创业意识和实际生产操作技能。再次,利用农家课堂、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多媒体长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使每个农家都掌握一至两门的实用新技术和致富门路。还要重点扶持能人和专业户创业,从资金、信贷、技术、市场营销等提供优质服务,激励、指导他们把产业做强做大,做出示范样板来,以辐射带动周围农户发展生产,发扬传帮带的精神,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另外,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营造一种鼓励农业生产、尊重农民、尊重劳动、种田光荣的社会氛围,以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和有志于农业生产的年轻人到农村去创业和施展个人才华。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大有作为。

  (四)加大力度推广农业机械化,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毛主席早就提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已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是降低农业生产对人工的依赖程度、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提高综合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农村劳力老龄化和短缺的有效办法。平果是经济欠发达的山区贫困县,农村经济落后,人多地少,旱坡地多,田块小,机耕道尚未形成网络,发展农业机械要结合自身实际,坚持以“小型为主、户营为主、实用为主”的发展路子。这既符合山区特点,又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推广农业机械要靠资金投入,这要不断完善农机补贴政策,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近年来,国家实行农机购机补贴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机化水平,但有的与实际不太相符。如,平果是属于山区县,适用各种小型号的农机器,而补贴政策是全国统一的,按项目的有关规定,有的小型号农机是不列于补贴范围之内,不利于项目的实施。笔者认为,国家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把贫困山区与平原富裕地区区别对待,提高补贴比例,扩大贫困山区的小型号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以鼓励农户对农机投资的积极性。地方政府也要根据当地实际,利用财政资金补贴一些在本实用性强的小型农机器。

  (五)打造农业特色产业群,拓宽农业生产渠道,让青年人在家门口就业创收

  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培育新的农业特色产业群,拉长农业产业链,不断拓宽、延长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农村内部的就业渠道。农村劳动力之所以外出就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村就业机会少,有力无处使。因此,要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培育新的产业,提高农产品精加工和层次的水平,既能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又能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这就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挖掘潜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优质产业,在拉长农业产业链上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更有效益的就业岗位。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加山区农民的收入。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和空间环境,推进林下经济项目,重点发展林下养鸡、林药搭档、林果配合、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化运作方式,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林下经济产业带。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创新,充分挖掘当地农业资源,创建一批特色农业的产业群,形成一乡一个产业群,一村一个农业品牌的发展思路,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吸纳外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带资金带技术回乡创业,开发高效农业生产。三是要引导农民加快调整农村传统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产业到农村发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促进就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向农村非农产业转移。四是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立更多的“农家乐”旅游项目,使农民在农业产业的拓展中取得更大的收益。比如平果县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立足资源优势,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打造林下养鸡“千万羽县”、开辟火龙果种植基地、推进万亩优质葡萄和万亩蔬菜水果带种植、创建坡造荷花观光农业园和海城金银花开发等特色产业,不但增加农民收益,而且为解决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问题提供实践经验。

  (六)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投入,改善农业生产的组织经营方式

  走现代农业之路,促使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必需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投入,努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断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向新的台阶。丘陵山区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分散单干的状态,抗风险能力弱,又缺乏社会化服务组织,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按照平果县发展现代农业规划提出的“调整优化基础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推进产业集约和优化布局,规模经营,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快在农业生产、农技推广、产销信息、农业融资和保险等领域的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一条龙服务,减轻农民的务农难度,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二是改变传统的分散经营农业生产模式,走集约化规模经营的路子。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动员组织农户以土地为资本建立合作社、专业协会、互助组等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三是切实帮助农业生产组织协会建立章程,鼓励其积极开展活动,在各生产季节无偿为农户提供技术管理、农资信贷、产销信息等服务。四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连片集中租赁农户的土地,鼓励一些有资金会经营的能人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大搞农业综合开发,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之路。五是发展新兴高产优质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快农村实现小康生活的步伐。

  (七)增加财政对农业生产的补贴,特别是对粮食生产的支持,让种田人有利可图

  2006年我国在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扶植农业生产,采取工业反哺农业等有效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尤其是新良种推广应用、水利设施、农机设备等农资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年上涨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我国农业已全面进入高成本时代。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规模化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扶植力度,解决农业生产效益尤其是种粮效益与其它经济作物或养殖效益剪刀差问题,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议国家应尽快制定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在财政对农业直补的基础上,实行向农户直接免费供应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的种子(实物),由于农业部门统一核定品种和调配数量,按农户承包面积计发,由各级农业部门的种子公司和供销社的农资公司代理发放。因为,以往实行的良种补贴,表面上看似平等有效,其实有一部分农户拿着补贴不种田,改为免费提供种子,种田的农户会主动去领种子,不种田的农户会自动放弃。因为绝大多数农民是勤劳朴实的,历来守信“饿不杀青(不成熟的农作物果实),馋不吃种(子)”的道理。

  结语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历朝历代都是以农为本。广大农村拥有五六亿人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群体和力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任何力量都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三农”问题密切关系到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短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促使城乡居民同步实现小康生活,不但是促进社会稳定,而且是一项关系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民生重大工作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文/陆章流,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

  作者简介:

  陆章流,笔名章彰,男,壮族,籍贯平果榜圩,1960年出生,大学文化,百色市作协会员,农艺师。自由撰稿人。写过新闻通讯、调研报告、讲话稿、叙事散文、随笔、杂谈和农业科普及专业论文等类型文稿,散见于一些省市报刊和公众号,多年获得各级报刊(社)奖励。在省部级科技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多篇。代表作有《探析导致土壤污染直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因》等。著有散文作品《山村记忆》《常有岁月可回头》、新闻报道集《业余,我坚持报道平果数十年》、专业著述《实用甘蔗生产技术指导》(合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初探》(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原稿集)等。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