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茅于轼的烂文谎话连篇

2024-08-12 4343 8
作者: 胡懋仁 来源: 北航老胡之闲话

  前不久,看到网上有一篇茅于轼发的奇文,题目是《改革好不好,看看30年前的中国百姓生活是什么样的》。看了他的这篇文章的内容,如果要逐条批判吧,实在累得很,不值得。如果不批判吧,现在一些年轻人还以为他说得都是事实呢,会受到不良影响。批判茅于轼这样站在高位之人,正如恩格斯当年批判杜林时,所说的在啃一个酸果一样。

  所以,逐条批判太过麻烦,选择一些主要的内容来分析一下吧。他说,改革前,工厂里普遍人浮于事,大家干活没有积极性,干多干少都一样,基本上都拿二级工的工资。

  这种说法是虚假的。所谓干多干少一个样,如果说有些企业、有些地方存在这样的现象,而且是在八十年代初是可能的,但这绝不是普遍现象,更不可能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前。那个时候的工人,虽然工资不高,但在工作中都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试问,如果全国的产业工人们都像茅于轼说得这副样子,我们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怎样超额完成的,今天的中国工业化基础是如何打下来的?关于提高工资的事,在文革前,工人提高工资都是有一定年限和制度的。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工人工资的提高确实延迟了一段时间。但是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的1964年,全国工矿企业都为工人提高了工资。当时,国家经济的困难还没有完全解除,所以当时涨工资的职工只能惠及百分之四十这样的比例。这对国家来说,已经非常尽力了。至于在文革中,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茅于轼把特殊年代的现象当作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普遍现象,本身就用心极其险恶。所谓被懒人剥削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懒人有权力吗?懒人有资本吗?茅于轼的这个谎言只能证明他这个所谓经济学家要么对新中国前三十年一无所知,要么他就是故意在诬蔑。

  他在这篇文章里还说,最可怕的是农民没有流动的自由,只能待在自己所在的村庄里。粮食不能自由买卖,不能自由进出口,再加上人口不能流动,这才造成了那么大的损失。

  这里要说明一下,当时不只农村人口没有自由流动,城市居民人口同样也不能自由流动。这是当时的国家相关的政策所规定的。所谓人口不能流动,就造成了多大的损失,这又是一个谎言。当时粮食不能自由买卖,是因为国家对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决定下来的,在国家统购统销政策制定之前,有粮食商贩囤积居奇,严重破坏了粮食市场的秩序,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极大的恐慌。所以粮食统购统销在当时是非常必要的。当时规定人口不能自由流动,不过是为了各地要稳定劳动力的数量。任由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对于国家的生产与经济建设有所不利。

查看余下6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8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8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