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老电影为什么会被青年认为更真实?


  “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历史的本质,而不是去蓄意遮蔽历史的本质。”

  01

  一段时间以来,因为要研究新中国的人民电影,我发了一个“宏愿”:要把新中国前三十年拍摄的电影,全部看一遍。

  查了一下资料,这一时期故事片的总量接近700部,不算少,但以我每年200部以上的阅片量,要完成这个“宏愿”,其实不难。难的是有些片子找不到资源,比如拍摄于1976年的《反击》《盛大的节日》等,就是上天入地,亦难觅芳踪。有些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的电影,如《苦恋》,也找不到。

  当然,大部分电影还是找到了,这要感谢互联网时代提供的便利。

  看老电影,有时会产生某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尤其看解放初期的电影,如《人民的战士》《保卫胜利果实》《女司机》等等,虽然表现手法稍嫌简单,但刚刚获得解放的人民,那种蓬勃迸发的幸福感与自信心,似乎要从银幕上喷薄而出,这是今天的所有影视作品都不具备的特征。

  五十年代的一些电影,如《万紫千红总是春》《乘风破浪》《花好月圆》等,给观众的印象是,毛泽东时代,每天都是盛大节日,国家蒸蒸日上,生活在热热闹闹地进行着,喜气洋洋的人民不断举行游行和集会,庆祝自己的胜利。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电影,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紧紧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展开创作,所以,看老电影,也等于是在用一种感性的、形象的方式,重温新中国的历史。

  如果系统地观看农业题材的电影,如《岷江橘子红》《水乡的春天》《康庄大道》《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等,就能够相当直观地看到,农民是如何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土地改革,又如何从单干走向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的。你会发现,农村的集体化道路,绝非“空想”,而是一个面对矛盾、解决矛盾的合乎现实逻辑的过程。

  简言之,如果没有互助合作运动,土地改革的成果将很快丧失,除了创造出一批新地主、新富农之外,农民将一无所获。

  同时,在建国初期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没有集体化,农村的水利化、电气化和农田基本建设,也无法启动。

  而工业题材的电影,从五、六十年代的《英雄司机》《无穷的潜力》《伟大的起点》《嘉陵江边》到七十年代的《创业》《火红的年代》《青春似火》等等,其实都反映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一个尖锐矛盾:工人阶级已经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但他们还没有相应的管理权,也缺乏技术上的话语权。

  能不能解决这一矛盾,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是不是名至实归,也关系到一个命运攸关的问题——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能不能保住?会不会丧失?

查看余下6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5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5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