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世源:论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方法
一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知识。方法找对,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所谓方法,也可以理解成是为实现特定的目的而选择采用的某种手段。我们过去和现在很长一段时期革命和建设为之奋斗的目的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为了实现国强和民富这两大目的。事实表明,相对而言,与旧中国比较,新中国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努力奋斗,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国强的目的。当时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主要是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我们只用了二十多年就建立了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需用百年以上时间,才可能有的独立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军工体系。帝国主义再也不能随意欺辱和掠夺我们,强加于我们头上的“东亚病夫”帽子摘掉了。反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所谓“黄金十年”,没有生产出一件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产品。由此对比可见,没有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手段,我们不可能实现初步国强的目的。计划经济决非一无是处,而是早已证明了有某种市场经济不具备的优越性。
但是,当年在实行计划经济的过程中,由于某些方法失误,因而努力白费,这表现在民富的目的未能实现。那么,近几十年来,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事实上实行的是以私有制企业为主要部分的市场经济,民富的目的实现了吗?也未能实现。所谓民富,这里指的是全民共同富裕,简称共富。
不过,在全国十几亿的人群中,倒是有极少数人先富起来了,但算不上共富。我认同“先富带后富,以实现共富”的经济分配规律是有效的,也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但是,私有制企业为主要部分的市场经济能实现共富吗?绝无可能。
据媒体报道,近几十年来,我国贫富差距难以遏止地不断扩大。中国2020年新增259名十亿美元富翁,总数达到1058名。同时,却有六亿人月收入只有一千元。2023年,又有报道说,中国民间社会总财富的67%被只占人口0.3%的极少数富人占有,而14亿人口的92.7%只占有7%。
中国不可能依靠私有制企业占主体地位的市场经济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对这一点,大概没有一个人能够否认。因而,不必赘述。
只有依靠强调社会公平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才可能实现共富。但现在,这只是理论上的美好设想,实践上却未能实现。为什么未能实现?因为公有制企业相对于私有制企业,据说因为产权体制因素,效率低下。效率低下的公有制企业甚至连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都做不到。而这似乎是政治经济学界的“世界共识”,无人撼动。富裕是建立在经济高效率之上的。但此“共识”,即公企效率低于私企,几十年来却有一人持有异议,即是鄙人。
建议作者能从这些内容中,归纳总结出几条清楚明白、切实可行的好经验。我想,这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会很有益处,很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