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从“里斯本丸沉没”说到“高升号沉没”
“高升号被击沉时,共载有中国士兵1116人,他们在遭到日本军舰炮击时,用步枪奋起反击,直到完全沉入大海。”
作者|郭松民
编辑| 南 方
01
—
《里斯本丸沉没》【点击阅读】的突然大火,多少让人感到有点诡异。
导演方励一再表示,拍摄《里斯本丸沉没》,是为了“抢救真相”。
但事实是,里斯本丸沉没,没有什么需要抢救的真相。因为这件事情并不久远,属于“当代事件”,英军的战史、美军的战史、日军的战史、英国为审判日本战犯而设立的香港军事法庭的审判记录,以及战史学者对这一事件进行的研究,等等,都写得明明白白。
纵观整部影片,就会发现,没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真相”在拍摄过程中被发掘出来的,影片不过是重述了一遍“已知的真相”而已。
所以,“抢救真相”之说,不过是一个借口,抑或噱头罢了。
影片真正的功能,是为随里斯本丸沉没而丧生的828名英军战俘,做一个隆重其事的“道场”,通过这一“道场”,宣扬两个主题:一曰反战;二曰“普遍的人性”。
其实,这两个主题,出品方和导演方励,都没有隐瞒,聪明人也都看出来了。
方励接受采访时说,这部影片就是想用真实的历史告诉大家,战争可以毁掉一切,要远离战争,珍惜和平。
一家中国主流媒体,这样称赞《里斯本丸沉没》:“这部由中国海洋科学调查专家和制片人方励导演的纪录片,通过还原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悲剧的细节,让观众充分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可贵。”
华师大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在自媒体上写道,这部电影,“超越一般描述战争影片的正义/邪恶评判,镜头紧紧盯住人,每一个死难者和幸存者以及他们家庭在战争中的悲怆命运……那些鼓吹战争的狂热声音,总是自以为代表了正义,被忘却的正是一个个在战火中失去的生命和破碎的家庭。”
新加坡《联合早报》也盛赞这部电影,认为这部影片的最大特点“不像某些二战题材的影片带有明显的民族情绪或个人情绪”,“客观展现人性的黑暗与光辉,揭示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创伤”,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里斯本丸沉没》堪称中国电影界的一股清流。”
不必一一例举了,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溢美之词,可以很容易查到。
但是,我在这里还是忍不住要提两个问题:
第一,在中国的语境下,抽象谈论“反战”,想达到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要知道,近代以来,准确地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进行的所有的“外战”,即和其他国家进行的战争,都是不得不打的保家卫国战争。
中国不是英国那样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也不是日本那样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侵略他国,要求割地赔款的战争。所有这些战争,都是新老帝国主义或地区霸权主义强加给我们的,不战,就会四分五裂,甚至亡国灭种,巴勒斯坦人的命运,就会在历史的拐角处等待着中华民族。
今天,美国和西方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强大,正在联手围堵中国,为了达到绞杀中国的目的,他们的确有可能再次把一场战争强加给酷爱和平的中国人。
大争之世降临,中国也许不得不再次通过保家卫国的战争来保卫我们的和平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抽象谈论“反战”的“问题意识”是指向哪里呢?难道要我们放弃抵抗,束手就擒吗?
第二,“普遍的人性”,真的存在这种东西吗?
方励在接受《文汇报》采访时说,“它(指《里斯本丸沉没》)不是讲历史,而是讲人的故事。”
奇怪,难道“历史”与“人”居然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吗?难道存在一种不生活于任何历史之中,超越于一切历史之上的“非历史人类”吗?
还有,如果不讲历史,只讲人的故事,那么一个英军士兵和一个日军士兵、一个纳粹士兵会有什么区别吗?他们不都是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吗?那些被“沉没”感动,在漆黑的影院里哭个不停的小资观众,既然可以与来自殖民部队的英军士兵共情,为什么不能与侵华日军士兵共情、与蹂躏欧洲的纳粹士兵共情呢?
不讲历史,只讲人的故事,把人与历史割裂开来,是对历史的戏弄,甚至强奸。
用个人情感故事,置换、遮蔽历史的大是大非,则是对观众的蓄意欺骗。
02
—
由“里斯本丸沉没”,我想到另一艘运兵船“高升号”的沉没。
1894年7月25日,清政府雇用英国商船高升号从塘沽起航,运送中国士兵前往朝鲜牙山,在丰岛附近海面被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浪速号巡洋舰拦截。
日舰威逼高升号上的中国士兵投降,中国士兵断然拒绝并奋起反抗,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悍然下令开炮射击,并发射鱼雷将高升号击沉。
高升号被击沉时,共载有中国士兵1116人,他们在遭到日本军舰炮击时,用步枪奋起反击,直到完全沉入大海。
壮哉,中国士兵!
这些落海的中国士兵,除245人被路过的外轮救起外,其余871人全部殉国。
日舰击沉高升号时,中日并未宣战,所以日军的行为完全是海盗行为。
令人没齿难忘的是,事件发生后,英国为拉拢日本牵制俄国,在装模作样举行了两次听证会后,无耻宣布:“日本在此事件中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反而中国需要向英国承担赔偿责任。
最终,软弱的清朝政府,为高升号被击沉,向英国赔偿33411英镑。
还真是应了“天道好还”这句话。1942年9月,里斯本丸沉没,800多名英军俘虏遇难,这似乎是对48年前英国纵容日本海盗行为的反噬。
里斯本丸沉没,是方励心中的一根刺,他要通过制作《里斯本丸沉没》的方式,把它拔出来。
方励说,“我无数次告诉自己,不把这件事做成,我就是历史的罪人!”
方励甚至希望对里斯本丸的纪念与缅怀永远传下去,他说,“我要把它交给观众,这一代的观众,下一代的观众。”
多么高尚的情怀,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了!
可是,为什么不把这种情怀,多少分一点给高升号上殉国的中国士兵呢?
里斯本丸上的英军俘虏,究竟为中国、为世界和人类做了什么了不起的贡献,值得方励拿出“毁家纾难”的劲头,为他们做这样一次精致、恢弘的“道场”?值得中国人一代又一代地纪念呢?
方励可能也说不出来。我只能说,方励们的情感是属于世界的,但不属于中国。
【文/郭松民,红歌会网专栏学者。本文原载于公众号“独立评论员郭松民”,授权红歌会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