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卫星图斑治理,我连自己都不能说服

2024-09-27 2671 0
作者: 王波 来源: 食物天地人

  导 语

  近年来,随着卫星遥感检测在土地治理上的广泛应用,技术治理的问题在基层执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来,引发关注。本文通过对往过两篇文章的汇编,梳理了卫星治理的困境,技术不准确和纠错困难的原因。

      通过卫星技术来确定土地性质、所有权、用途等,本来是国土治理技术化、精细化的一个过程,但面对基层用地复杂的实际情况,以及检测技术不准确等问题,卫星的判断往往“失真”,而这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但由于向上纠错的时间、技术成本高,基层干部往往以“应付了卫星就行”为标准,直接激化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矛盾,导致政府执法公信力下降。基层治理如果一味的只依靠技术,而忽视实际情况,不从实际出发,这科技检查也就沦为一种形式主义,也违背了实事求是这一开展基层工作的底线要求。

  作者 | 青山每日观察&王波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

  责编 | 侯丹

  排版 | 侯米
 


  2023年12月19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官方文件,主要是说明怎么更好地使用卫星遥感来实时检查耕地保护。因为之前的基层考核标准就是按照卫星标准的违规建筑进行整改,耕地还原为耕地,林地还原为林地,不能任意占用。目的和愿望是好的,不过执行起来某些地方却是变了味。工作方式主要是通过卫星照片执法,也就是通过卫星拍照的方式判断土地用途是否发生变化。具体基层干部工作的过程中确实会出现不少问题。

  一、卫星治理的困境

  首先最大的问题就是卫星判断的耕地跟实际耕地不一致。到底怎么判断这个地方是不是耕地呢?卫星的认定也是很简单,依据2009年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简称二调)以及2019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简称三调)的统计数据。举个例子给大家说明。比如图中很明显能看出绿色的部分都是林地,但是有个地方单独被红色圈圈出来了,卫星认定为耕地。所以要基层人员把红圈内的树完全拔掉。没错,把一片几亩的林地中的数完全拔掉。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认定呢?

  某处的卫片,其中红色的方框部分是需要

  整改的地方 |图片来源:新乡土

  实际上,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占用耕地,私自改变土地性质的事情。根据王波的调研发现:此地在2019年之前为了防风沙曾大力推行平原造林,这块耕地被转变成林地。随后,为了保持耕地面积相对不变,一些土地被划成基本农田。此处的耕地就是当时强行从一片林地“挖出来”的耕地。后又因为此处临近公路处有坟地,为了美观当地政府又在“耕地”上种了树木,成为了林地,而且他们通过二调数据发现此处确实是林地。这也是现在林地的由来。但是问题来了:

查看余下8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