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为:凡是榜样名村,念的都是同一本“真经”!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是农村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即使建造再多的“飞地”,即使这些“飞地”已经达到超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不能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那么,怎样来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呢?有人主张消灭农村:一是把农业转移人口留在城市;二是把其他农业人口集中到一个新建或已有的城镇。
在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发展阶段,创造一切条件,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住得下、融得进、就得业、创得业,无疑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举措。但是,不问青红皂白,“一刀切”地把农业人口赶出原来的农村,则不能说是一种求实的态度。
目前,全国约有6亿乡村人口,能够全部城镇化吗?拆农家院盖楼房,盖得起吗?仅按1人2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计算,共需建楼120亿平方米;按每平方米2000元计算,则需资金24万亿元,这还不算其他必要的辅助设施。在可见的将来,我们拿得出这样一笔钱吗?
事实上,不顾农民的实际支付能力和本地的实际情况,好大喜功,盲目地把农民“赶上楼”的做法,已经结出了不少苦果。我曾看过某地的一个“样板镇”:农民住进楼房,没地方养鸡,就在楼道或阳台上养;冬天无力交纳取暖费,造成水管冻裂,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今,原本很漂亮的一个新镇竟然变成了一座荒芜的“鬼城”。进一步的问题是,如果把原来的村庄统统拆掉,乡间的一切历史文化遗存,一切乡风乡俗,一切一切的乡愁,都将荡然无存。比如河北张家口那里的一个村庄,至今还有战国时代的民房,如果拆掉盖楼房,将是多大的无可挽回的损失!
有人说这是新型城镇化,其实不是,这是片面的城镇化、扭曲的城镇化、破坏性的城镇化。
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什么叫城乡发展一体化?说通俗一点,就是工业有的农业也要有,城市有的农村也要有,市民有的农民也要有,真正实现“你有我有,全都有”。我们常说不忘初心,不忘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倘若我们实现了城乡发展一体化,那么“三大差别”就至少能够消灭三分之二,这无疑是一个十分诱人的前景。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离不开国家和城市的支持。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建设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了让中国永远摆脱落后挨打的命运,广大农民作出了太多的奉献和牺牲,但是他们无怨无悔、甘之如饴。作为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脊梁,他们将赢得子孙后代的永久崇敬。
如今,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经具备支撑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物质技术条件,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何况人乎?在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投入的同时,社会各界也一定要把党和国家的支农方针转化为自己的内在要求,不断拓宽帮扶渠道、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务求所“反”之“哺”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这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