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杰:从北洋水师到国足的洋教头的历史周期律
2024年10月10日国足将客场迎战澳大利亚,以0:7率队惨败于日本的洋教头扬科维奇何以被续用?西方列强的“普世价值”何以很难“嫁接”到中国这种马丁·雅克所谓的“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中来?从北洋水师到国足的洋教头皆可窥斑知豹,参加香山论坛指手画脚于台湾问题的洋教头亦可对号入座。
一、从“中国提前二十年开战则日本必亡”到国足与台湾
当年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曾在《致袁观察书》中写到:“洋员之在水师最得实益者,琅总查为第一……人品亦以琅为最。平日认真训练,订定章程,与英国一例,曾无暇晷。即在吃饭之时,亦复手心互用,不肯稍懈。”北洋水师从装备到战术都是从欧洲引进的,加之丁汝昌根本不懂海军事务,因此在其筹建成军的过程中少不了洋教头的参与,而这些洋教头中最有名最得力的是英国人琅威理。1878年,大清帝国向英国订购四艘炮艇,押送炮艇来华的就是琅威理。1879年,李鸿章想聘用一个海军顾问,当时的驻英大使曾纪泽推荐了琅威理,盛赞其专业、人品都靠得住。1882年,琅教练以副提督的头衔服役于北洋水师,月薪从六百两白银迅速增加到七百两,而当时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月薪才二百八十两白银,仗着每月有四百二十两白银的补助才没被琅教头比下去。琅教头也确实对得起他的高薪,丁汝昌在给袁世凯的书信中盛赞琅威理是所有洋教练中最得力的,由其制定的海军训练组织章程一直能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向英国看齐。这位外教一天到晚忙于工作,半点空闲都没有,“曾无暇晷”,哪怕是吃饭时也在用手比划着怎么训练。教练不懈怠,队员们当然也不懈怠,北洋舰队将士们以军舰为家,请假上个岸都不容易。北洋水师一度流行“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副将”,可见琅教头的威信比丁汝昌还高。琅威理不只是擅长训练,也很有战略眼光,一来中国就预感到中日两国终有一战,而其本人也一直在捕捉这种战机。1886年北洋水师的镇远、定远、威远、济远四艘军舰前往日本长崎港检修,但北洋水师官兵一上岸就与日本人发生了武力冲突。大清帝国海军本来是应邀顺道到日本访问,大清帝国水兵却到长崎妓院寻欢作乐,但也许是因为双方的语言不通,也许是因为水兵的嫖资不足,双方互殴后伤亡高达数十人。琅威理向李鸿章建议趁着现在北洋水师的战力优于日方赶快断交开战,强调这是歼灭敌人新生的海军力量的一个难得的机会。但李鸿章觉得没有必要小题大做,1894年黄海海战失利后,李鸿章会不会想起当年琅威理的建议?琅威理发现自己的“大清国北洋水师副提督”的头衔不过是个虚职,跟“齐天大圣”的封号差不多,因为《北洋海军章程》里根本没有“副提督”这个编制,其职务根本就是李鸿章忽悠他的,于是愤而离职回了英国。琅威理走后北洋水师迅速腐败堕落,甲午海战失败后大清帝国又想起了这位德艺双馨的好教头,想续聘却被英国政府拒绝了。1906年,已是海军中将的琅威理在英国去世,1894年黄海海面上的那一缕缕硝烟有没有牵动他的心?长崎事件传到国内后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与日本开战的最佳时机,如果选在这个时候与日本开战,尤其是如果琅威理不走,日本一定会一败涂地。琅威理并不是第一个被大清帝国雇佣的外国人,大清帝国甚至有点喜欢聘请外国人来做事,比如当时的海关总税务司总管、大清帝国访欧使团团长都是由外国人担任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大清帝国也觉得这些洋人做事还是非常靠谱的。琅威理认为,如果大清帝国选择在长崎事件中开战就能打得日本海军发展往后延后几十年的,因为当时造船厂还不多,日本海军船只数量非常稀缺,所以他对这次能击败日本他有很大的把握。但李鸿章的外交方式比较保守,所以日本赔偿了一点医药费就平息了事端。此后四年,琅威理又去英德两国收购了“致远”、“经远”、“靖远”、“来远”号,也正式完成了北洋水师的组建。琅威理被北洋水师排挤出局后第四年就爆发了甲午战争,如果当时有他在,北洋水师能赢吗?琅威理任职期间中法两国打过一场海战,南洋水师完败。南洋水师与北洋水师走的都是差不多的模式,而且南洋水师当时也与北洋水师一样请的是洋教头,靠个别洋教头就能力挽狂澜而让北洋水师不走南洋水师的老路?琅威理拿长崎事件说事时日本联合舰队还没有成立,但凭这些就能断定日本海军在北洋水师面前不堪一击是不是太过自信了?日本的联合舰队成立时间比较晚,但大清帝国北洋水师成立时间也仅仅是比日本的早一年而已。甲午战争前夕大清帝国又何尝不是盲目自信地应战的?再往前推二十年,琉球原本是大清帝国的属国,1871年一批琉球船民由于语言不通而在台湾搁浅时被当地土著杀害,这件事与日本没有任何关系,但日本借机向大清帝国试刀,于是三年后就有了日本史书上所谓的“牡丹社事件”。面对日本的猛攻,大清帝国选择了谈判,赔款五十万银两让日本撤军并间接承认琉球归属为日本。该事件让日本第一次在中国捞到好处,所以大大增长了日本面对中国的自信。收集了许多关于大清帝国的情报并做出深入分析后,绝大多数日本军官认为大清帝国的官僚们都普遍愚陋腐败,这个政治落后的国家在军事上必然只是一只纸老虎而已。也正是抱着这样的自信,日本出兵黄海蓄谋已久。二十年后中日海军终于会面了,日本联合舰队很快就充分发挥了其灵活机动的优势打败了北洋水师。但甲午战争的失败归根结底还是大清帝国在体制上的失败,双方在打造海军的过程中有着天壤之别。大清帝国财大气粗,什么都靠买,军舰靠买,连教头都靠买;日本的武器都是自己造,军舰自己造,教头也是自己培养。当时大清帝国高层沉迷洋务运动,一味迷信“造不如买”却只是浮于表面的学习,根本没有学到其中的真谛与精髓,照猫画虎岂能不败?对照现在的国足与台湾,换几个洋教头过来指导我们“与国际接轨”就一定能让局面焕然一新吗?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