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嘉: 回望万历到康熙的兴衰史, 今日中国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
【导读】从历史中汲取国家治理的经验和教训,是推进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必要前提之一。这其中,“如何跳出中国历史的周期律”,是各界长期讨论的重要议题。
在本文中,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永嘉从毛泽东与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律”的讨论入手,指出中国历史实际上包括两个周期律:一个王朝从兴到衰是一个周期;还有一个周期律,那就是从衰到兴,这在中国历史上便是改朝换代。中国几千多年的历史,便是通过这两个周期律,才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那么,有没有可能让一个王朝长盛不衰呢?朱永嘉先生指出,有人做过这方面的尝试,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建立明朝的朱元璋。在本文中,他梳理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确保明王朝长盛不衰所做的努力及其效果,分析了明王朝一步一步走向衰败的历程与原因,以及清朝取代明朝和缔造康熙盛世的历程。
朱永嘉先生试图以从万历到康熙这样一个典型的王朝兴衰周期为例,总结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思考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提供借鉴。他认为,必须谨记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大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继续探索人民监督政府官员的体制和方法,如此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2023年1月5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永嘉因病逝世。朱永嘉先生曾为本刊作者,生前曾给予本刊重要学术支持。此文是朱永嘉先生著《从万历到康熙》一书的序言,特此编发,对朱先生致以深切悼念。
1945年7月1日,褚辅成、黄炎培、傅斯年等六人访问延安,受到毛泽东的隆重欢迎,其间双方多有交流,黄炎培《延安归来》一书对延安之行做了详细记述。书中提到他与毛泽东交谈,毛泽东问黄炎培有什么感想,黄炎培说:
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崇祯为什么与清军眉来眼去,互市通商?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为什么不答应联手抗清,却让吴三桂紧急入援,不惜丢失山海关?吴三桂、洪承畴为什么降清,南明朝廷为什么“联虏平寇”,这难道不是腐朽反动的地主阶级实行的“攘外必先安内”么,勾引外敌镇压农民起义么?!怎么半点不提及,这史观还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么,比姚雪垠《李自成》,顾诚的《明末农民战争史》、《南明史》差远了。
崇祯为什么与清军眉来眼去,互市通商?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为什么不答应联手抗清,却让吴三桂紧急入援,不惜丢失山海关?吴三桂、洪承畴为什么降清,南明朝廷为什么“联虏平寇”,这难道不是腐朽反动的地主阶级实行的“攘外必先安内”么,勾引外敌镇压农民起义么?!怎么半点不提及,这史观还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么,比姚雪垠《李自成》,顾诚的《明末农民战争史》、《南明史》差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