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玲:抓住历史机遇 再造东北辉煌
近日,由东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民革辽宁省委员会主办,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承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创新赋能推动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东北振兴论坛在东北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国家部委、国家级智库、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辽宁省内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以及来自媒体的代表参与此次论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应邀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实录。
非常感谢邀请我参加东北振兴论坛。我想重点谈谈对再造东北辉煌的几点看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经全面部署了从2024年到2029年的改革时间表、路线图和总体安排。
当前这个时间点非常关键。为什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是到2029年?因为2029年正是“十五五”规划收官之年的前一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周年。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我们要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未来20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关键冲刺期。未来五年的改革部署是在已有的物质、社会、经济和思想基础上,创建与中国大国地位、与世界相比真正强国地位相适应的制度基础。
一、重新认识东北:积累的历史贡献和比较优势
当前,东北振兴已经进入了需要换思路、换赛道的历史阶段。我们要重新认识东北,认识到东北积累了巨大的存量资源和比较优势。东北曾是共和国的长子,具有光荣的历史和文化。建国初期,在“一五”和“二五”时期,东北承载了56个重大项目,如第一架飞机、第一台机床等都诞生在这里。大庆油田、大连特钢、抚顺特钢等大型国企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不能只看东北的现状,而要将新中国75年的历史连贯起来看,东北对国家的贡献在当时是任何区域无法比拟的。
建国以来,东北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煤炭、钢铁、石材、粮食等能源资源,并连续30多年在税收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如,1953年到1988年,辽宁省的工业企业为国家上交的税收相当于国家投资的4倍多。1953年到1994年,辽宁上交中央财政3000多亿;1953年到1987年,黑龙江调出的煤炭、木材、燃油、粮食、电力等全国之最。资源枯竭型城市多并非因为这些资源用在了东北,而是为全国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