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为:恢复和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的宣言
在文艺领域恢复和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的宣言
——答求是网记者问
刘润为
荐者韩三友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重新发表,是文艺领域以至全国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重读之后倍受感动、倍受教益、倍受鼓舞。问题的关键是落实,是用《讲话》精神廓清文艺界的一些混乱认识,真正把文艺创作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由此我想到2016年7月刘润为同志一篇答《求是网》记者问的文章。现在,在《求是网》上已经搜索不到这篇文章,所幸当时我做了下载,现传给你们,请你们考虑可否转载。
一
问: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创作应该以人民为中心。您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不少人可能认为“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创作导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时了,认为这样的作品都是主旋律作品,会变得说教、难看。您怎么看?
答: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文艺领域恢复和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的宣言。这和他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的治国理政思想是相通的、配套的。它的重大历史意义,必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生意盎然地展开。
这篇讲话的中心思想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所谓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说人民既是文艺表现的中心,也是文艺服务的中心,又是文艺评判的中心,或者说一切从人民的需要出发,一切由人民主导,一切归结于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唯物史观在文艺领域的必然要求。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人民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外延和内涵。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那个时候,只要不是汉奸卖国贼,如主张抗日的封建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社会矛盾,封建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就不能再归入人民的范围了,因为此时此刻他们已经变成最大多数人民的对立面。在今天,情形可能更复杂一点。从社会管理上说,只要是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哪怕他每天都在从事反党、反社会主义、反爱国主义的活动,你毕竟还得承认他是人民;从政治立场上说,上述人等则不可以归入人民的范围。应当说,在社会分化日趋复杂的今天,后者的区分更具本质性的内容。比如说那位“宁可给富人盖厕所,也不给穷人盖房子”的房地产商,在法律层面还是属于人民的,非但属于人民,而且还是共产党员,尽管是受了处分的共产党员,但是从政治立场上说,他与广大劳动者是冰炭不相容的。文艺家在看待人民这一概念时,我认为应当侧重于政治立场的区分。二、在人民内部,既然是划分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那么就有一个以谁为主的问题。毫无疑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应当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战士为主,也就是以占人民绝大多数的广大劳动者为主。我们的文艺既然称为人民文艺,主要的应当是表现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服务、接受他们的评判的。如果有一位文艺家站出来说,我就是要为人民中的少数人服务,要为那位房地产商那样的人民服务,那么我们就基本可以判定:他大概根本就不是为人民服务。三、为人民服务,说到底,就是要从文艺的一翼,在人民中培养全面自由的个性。传达人民的感觉、愿望和激情是服务,提高人民的感觉、愿望和激情也是服务。文艺家要既当学生又当先生,既适应群众又提高群众。如果只知道做群众的尾巴,就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至少是不称职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