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一个消费主义者大事张扬的死亡
“为了延长消费主义的人生,而有意识地缩短了自然生命。”
作者|郭松民
01
上海姑娘沙白赴瑞士安乐死的消息,上了热搜。
从她留下的最后视频看,似乎远没有到油尽灯枯的时候。
她看上去气色很好,心情也不错,好像不过是要出一趟远门,另外,她年龄也不大,才43岁。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如此决绝地放弃呢?
当然,如果她的疾病(红斑狼疮)继续发展下去,状态可能就没有这么好了,身体会比较痛苦,容貌也可能会发生改变……但这就是放弃的理由吗?
沙白似乎是在用自己事先大事张扬的死,传递这样一种人生观:
要么就“极好的一生”(沙白自己的概括),“闪耀”、美丽、年轻、各式各样的消费与享受……
要么,就死。
难道人生真的没有其他意义了吗?
02
由沙白的死,我想起了一个人,保尔·柯察金,或者说,奥斯特洛夫斯基。
按照习惯,我用保尔来称呼他吧!
保尔的一生,比沙白短暂得多。
1920年8月,16岁的保尔在战斗中身负重伤。
伤愈归队后,保尔再次以火一样的热情投入工作和学习中。
1922年,因过度劳累,他患上严重的关节炎,被诊断为重度残疾。
1927年,病情加剧至全身瘫痪,保尔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
但保尔就是保尔,他立即选择了新战场:写作。与此同时,他还参加函授大学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命运继续对他进行无情打击。
1928年,他双目失明。
1929年,双目失明的保尔从函授大学毕业。
此后,他生命开始进入最辉煌的阶段——
1930年4月,开始创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部;1932年6月,开始创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
1933年5月,影响了几代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全部完成。
1934年4月,发表文学评论《争取语言的纯洁》;6月,当选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2月,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1935年5月,参与编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电影剧本;10月1日,被苏联政府授予列宁勋章。
1936年,完成小说《暴风雨的儿女》第一部。12月26日晚7时50分,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黑海之滨的索契溘然长逝,年仅32岁。
在保尔短暂的一生中,被沙白所看重的“极好”——旅游、美食、时装……等等,完全没有,保尔所承受的肉体上的痛苦,恐怕也十倍于沙白。
保尔也一度想过自杀,那是他无意中听到医生说自己将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时候。但他很快否定了这个念头,并开始嘲笑自己的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