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说说“见官三分灾”


图片

  首先声明,这是旧社会流传的一句老话。老辈子的人都说,解放前有几怕,有一项就是怕见官。为什么怕见官?因为看见国民党的官员们下乡,不是逼债,就是抓壮丁,或者又是拿又是抢的,总有一种恐惧和不安全感。因此,平民百姓见了官总是躲着走,因为见官预示着灾祸到来。所以有一句俗语,就叫“见官三分灾”。

  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执掌天下,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天下是人民的天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共产党领导下,干部成了人民的勤务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因此,在这样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干群一家,作为干部,不敢对老百姓有半分造次,否则就会受到老百姓的监督举报,党组织和政府有办法对干部施以处罚措施。如果执意不改,可以受到处分直至撤除职务。

  一般来说,干部在群众面前,都是谨小慎微、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每一个干部都在人民大众的监督之中。这应该是当好一个干部必须有的良好心态。

  但是,也有特殊的情况和阶段。什么叫特殊情况和阶段?那就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盛行,纪律监督和群众监督被忽略和蔑视的时候。或者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则被弱化,为了造政绩、向上爬,不惜损害群众利益,拿群众不当回事,置党对干部的要求于不顾,把群众监督当儿戏的时候。

  最近在河南农村走访,就碰到不少群众反映这样的问题。那一句旧社会流行的话,不知不觉怎么又在群众中流行开来,这句话就是“见官三分灾。”

  这句话可不是夸张,如果胡乱说,这个稿子顷刻就会被毙。现在有些事情跟过去不一样了。说现在群众在村子里,看见县乡官员来了,不是高兴寒暄握手欢迎,而是赶紧躲着走。为什么?因为这些看着不大的官员,官职不大架子大,见了群众,总要找你点毛病。比如,现在乡村都实行垃圾分类装箱制度,干部来了,一看老百姓遵守不慎严格,便吹胡子瞪眼睛找出事主,找到后不是说服教育,而是以罚款为第一任务,拿不到钱跟村子不拉倒。你如果不服从或者不认罚,那么便带你到乡里镇里去接受一番“教育”。百姓害怕,只有乖乖交钱了事。这样的“官”下边群众怎能不躲着走,咋能不害怕?

  乡下这样,县城里也好不哪去。遇见在县城搞企业的一位企业家,说起“见官”的问题,也是满肚子怨言,也说那句“见官三分灾”老土话。细听还真是让人吃惊。他说,现在整个经济形势都不太好,国家也遇到暂时困难,不少部门工资有拖欠问题。省里大领导来了,对县里说是绝对不能拖欠公务员的工资,办法要自己想。这县里干部有啥办法?思来想去,怎么办?只有找企业化缘。去年,县里借了他500万还没还,今年又来借,说是借,其实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结果确实没钱借了。来者不悦,愤愤离去。

查看余下5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6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干部与官员不一样,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而官员就不好说了。
0条回复
要这个要那个,都不是根与本性的保证。有毛泽东这样的人民领袖(毛泽东思想),有工人先锋队这样的党,加上人民、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这样的的制度保证,防止奏自派撤锅。别的都不是根本。部分的、小部件的希望,都不能长远的解决问题。
0条回复
毛泽东时代的干部大都是把群众放在心上,而现在的许多干部把老百姓踩在脚下。
0条回复
共产党的干部到哪里去了,怎么到处都是“官”。自古以来,官和民是对立的,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只有消除当官的意识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0条回复
一该革,老百姓就七分灾
0条回复
关键是,官员不是老百姓选的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6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