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谈谈“战略科学家”及其能力形成——读《二程集》
为了人民,不能依赖技术;为了技术,我们更不能失去人民。为了建立战役的优势能力,不能失去打赢战争的优势能力,否则容易陷入资本主义因有强大的战役能力而失去战争能力的死循环。人民才是支撑科技发展的力量源泉。
最近读《二程集》,有人问程颐:“为文有害于大学之道乎?”子曰:“是其为业也,不专则不工也,专则志局于此,斯害也已。学以养心,奚以文为?五经之言,非圣人有意于文也;至蕴所发,自然而成也。”[〔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87页。]
读到这段时想到习主席提到的“战略科学家”的概念。我理解战略科学家就是不依赖专业路径即“不志局于此”的科学家。而多数科学家则将科学搞成“是其为业也”,并自陷“不专则不工也,专则志局于此”的困地,这是一种非战略的科学研究,程颐说:“斯害也已。”而科学家战略能力的形成,则是“功夫在诗外”,即“非圣人有意于文也;至蕴所发,自然而成也”。下面谈谈我对“战略科学家”的理解和认识。
一、“战略科学家”概念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9月27日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1]战略是一种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科学家如果缺少战略意识,所谓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科学”可能就是科学家的天花板。毛泽东同志曾经说,他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四大家族[2]。这里的“文房四宝”指的就是哲学思想。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物的边界及其本质转化的学问,边界是事物相对性和差异性的界定,是对立面的规定,同时也是事物性质转化的边际。
二、技术是“真老虎”和“纸老虎”的统一,“战略科学家”的能力不表现为消灭矛盾而是表现为转化矛盾的能力
科技战略不主要是制造或消灭矛盾,即用技术叠加的方式增加矛或盾的功能,而是通过找到矛或盾的功能边界来转化矛盾。很多人在理解科技的时候往往着眼于制造或消灭矛盾,这是科技研究中的形而上学思维,在这种思维中出不了战略科学家。真正的战略是辩证地转化而不是制造或消灭矛盾的学问:前者注重非线性的变量,后者注重线性的增量;前者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道法自然”,这是人本,即技术服务人民的思路;后者是“马太效应”,即技术服务资本的思路。人民需要团结合作,资本需要两极分化。战略科学家的任务是将对手的科技优势转化为劣势,将我方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战略科学家考虑的不是消灭矛盾——矛盾是消灭不了的——而是转化矛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