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文学艺术界的乱象丛生
我们当中有多少人听说过《牛田洋》、《虹南作战史》这两部小说的名字吗?估计年纪大的人们,或者说65岁以上的人们也许听说过,甚至也有可能看过。这两部小说都是在七十年代中后期出版发行的。但是这两本书的影响并不大。因为那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创作的。这种书都有那种所谓“高大全”类的正面人物,而且每部书,即使是在描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都要硬性加上阶级斗争的情节。倒不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就完全不存在阶级斗争,但是那种脱离实际,硬性插进的这一类情节,还是太生硬了。当时这一类文学作品都有着同样的套路,不能说完全没有生活,但臆造的内容还是太多了。
当年我看到这类书的时候,只是简单翻一翻,从没有产生想要读下去的愿望。当然,在那个年代创作和出版的这一类文学作品中,有个别的作品,虽然也谈不上多优秀,但是从矬子里拔将军,其中有些部分,也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例如小说《桐柏英雄》,其中的一些部分就改变成后来的电影《小花》,是由唐国强、刘晓庆和陈冲主演的。那部电影还是有一些感人之处的。
浩然写的两部小说,一部是《艳阳天》,一部是《金光大道》。《艳阳天》创作于文革之前,所以可读性还是要多一些。《金光大道》也可能很早就在孕育之中,但正式出版还是在非常时期之中。在我看来,其中有些人为强加与生硬的痕迹较多较重,不如《艳阳天》更贴近生活。后来改编成电影,影片本身影响似不太大,但确实出了一些后来都不错的好演员。扮演高大泉的张国民,后来在电影《夕照街》里表现得很不错。扮演高大泉妻子的王馥荔,后来在表演生涯中一直都非常出彩。扮演钱彩凤的宋晓英,也一直非常出色。扮演张金发的马精武,原来在《停战以后》演过一个年轻的新华社记者,那时他还是风度翩翩。在《金光大道》里就显出一些老态来。但他说的台词:谁发财,谁光荣,谁受穷,谁狗熊,至今言犹在耳。这句台词也会让今天的人们发人深省。他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演的那位始终身影模糊的老爷,倒是给人以不俗的印象。
毕竟,七十年代中存在的极“左”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不影响到我们的文学创作。到了 八十年代,在批判极“左”的同时,有些本来应该坚持的正确的东西,也被当作极“左”的东西要一起推倒。后来,所谓文学艺术的春天,就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混乱。开始是由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引发了一大批“伤痕”文学作品。这阵风过去之后,文学艺术领域确实已经出现五花八门。
例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一直就没有看懂。她写的是一所音乐学院里,那批在特殊年代之后入学的新大学生们。小组说中的人物都和平常的人们不太一样。或许用所谓艺术界理论来解释,他们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些与常人不同的表现。但是我们这些俗人们就是弄不懂,也无法理解。但是这样的小说,很受文学期刊编辑们的欢迎。王蒙的小说,多少都与现实有所联系。他借用的外来的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也应该允许尝试。但是看不懂这种方法还是看不懂。再后来,像苏童的《妻妾成群》,后来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看得让人心情非常压抑。这是在揭露和批判旧社会吗?可能会有读者从中看到这一点。但可能也有别的读者从中看到什么别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