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美元的光环已经在逐渐暗淡
关于美元,先说一下名称。中国说元,过去有的都是“圆”,我们的人民币上印得都是“壹圆”、“拾圆”、“壹佰圆”这种字样,而不用“壹元”等这种字样。用圆不用元,说起来也不难理解,我们过去使用的银元,都是圆形的货币。后来可能是因为元字写起来笔划少,省事,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写成“元”,而不再写成“圆”了。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是美元最牛的时刻。那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刚建立不久,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一美元可以直接兑换35盎司的黄金。那时旧中国的人们都把美元称为美金。现在中国台湾地区的人们还在用美金这样的称呼。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普通老百姓很少有跟美元打交道的机会。如果家里有海外的侨胞,他们要回国买东西,或者要把钱汇给国内的亲友,都不能直接用美元进行交易。汇到国内的美元也不能让亲友直接取走。最初需要把美元或者其他外币换成侨汇券。后来改成要把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外汇券,用当时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来计算。记得当时中国官方的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最早是三比一。即三元人民币可以兑换一元钱的美元。但这种汇率只在中国大陆内部使用。比如你要出国,想换点美元,那就用三元钱左右人民币可以兑换一元钱的美元。只是当时能兑换的数额也非常少。当时苏联的官方汇率更牛,是一个卢布兑换两个美元,显示卢布的价值比美元要高。不过,在那个时候,苏联体系与西方国家基本没有什么贸易往来,这样的汇率有没有,或者有多高都没有现实的意义。
中国当时由于被西方封锁,我们要向西方购买一些我们需要的设备非常困难。西方国家的政府绝对不能允许中国直接购买西方产品,主要是不允许中国购买西方的设备。中国只能通过香港的一些公司,以他们的名义向西方购买这些设备。而西方公司出售设备肯定是只收美元,或者也收英镑、西德马克、法国法郎、瑞士法郎,再有就是日元。这些币种对中国来说,都是外汇。我们只能通过出口一些农产品或者初级产品来换取外汇。从五十年代起,中国每年都要举办两次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邀请国外商家来购买中国的这一类产品。我们产品出口的价格普遍较低,所以赚回来的外汇也少得可怜。但就这么一点外汇收入,我们还需要节衣缩食,紧巴巴地使用。
我们官方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美国肯定不承认。那时,中美之间也没有什么贸易关系,我们只是用从其他方面赚来的外汇买西方国家的产品。所以中美之间的汇率就像三十晚上的兔子,有它过年,没它也过年。在中美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之后,中美之间的贸易也随之而来,汇率这种事也躲不过去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