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贵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之六
【 Black&White读书会编者注:郝贵生教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讲座共七讲,为人境讲坛“让马克思主义从书本中解放出来,成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郝贵生系列讲座第二个子专题(第5~11讲),这是计划于2025年3月2日(星期天)晚7点开讲的第六讲(系列第十讲)讲稿,供大家阅读预习。】
第六讲 人的本质、本性究竟是什么?
我们今天讲《提纲》的第五条和第六条,重点是讲第六条。
第五条
再次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主义,阐述科学的实践观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这一条实际上是第一条的延续和深入。费尔巴哈是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批判和否定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这里所说的“抽象的思维”主要是指黑格尔地从概念到概念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认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抽象的思维”即思辨的方法和宗教神学没有本质的不同,实质是换了一种说法反对宗教神学,它的秘密就是“理性化和现代化的神学,是化为逻辑学的神学。”他认为,谁不否定黑格尔哲学,谁就不能否定神学。费尔巴哈这里批判、否定唯心主义的抽象思维方法,主张唯物主义的直观方法。
这一方向是正确的。但正如《提纲》第一条所批判的那样,他没有把唯物主义的方法理解为实践的方法。这一条在重申第一条的思想。“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但这里不仅是重申,也是对第二、三、四条的总结。马克思以前的真理观、法国“环境决定论”、费尔巴哈对宗教根源揭露的肤浅、片面性最深刻的哲学根源就是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不能够用实践的观点解读上述现象。
第六条
研究社会历史问题,必然涉及人。但究竟什么是“人”?或者说,人的本质、本性究竟是什么?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正确回答的问题,包括我们今天社会许多有这样头衔、那样头衔的理论家、政治家也不能正确回答。哲学史上早就有哲学家提出这一问题。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提出要“认识你自己”,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政治动物”,基督教神学提出人是上帝的产物,是犯了原罪的人。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哲学家几乎都把矛头对准宗教神学,也包括对准“原罪的人”的学说。黑格尔用发展变化的“绝对精神”取代永恒不变的“上帝”,用“精神性的人”取代“原罪的人”。这一历史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主张世界的本源不是神、不是精神,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于是开始从客观自然界解读社会,也解读“人”。费尔巴哈就是这种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典型代表。按照他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他是典型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他却不愿意称自己是唯物主义,而称之为“人本主义”。马克思自然也不能回避什么是人?人的本质、人本性的回答。马克思在这一条中,就正确评价和批判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本性观,阐述马克思的关于人的本质、本性的基本观点。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