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高校教师的英年早逝现象
最近,针对有高校中青年教师英年早逝的情况,有人在网上发文说,哪个行业都有英年早逝的现象,高校的某些人单把高校中青年教师英年早逝的事情拿出来说,未免有点太过矫情。这话怎么说呢? 估计大多数人看到这样的评论,会感觉到这样的说法不太厚道。毕竟,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具体情况,高校的老师们当然更了解高校了,所以不让他们说高校里发生的事情,让他们说高校以外发生的事情,应该不太现实吧?
英年早逝,确实是一件令人非常遗憾的事。如果究其原因,可能会有很多种情况。比如,如果我们认为这些英年早逝的情况是因为所谓“过劳死”所造成的,恐怕还是要仔细分析。一般不太了解高校情况的人们,都会觉得高校的教师们工作比较轻松,他们不像中小学的教师那样,天天都要在教室里上课。而且就算他们做研究,写论文,时间也要相对自由一些,没有人像工厂里的严格管理那样,用什么硬性的措施在监督着他们。当然,高校的教师们并不这样来看。他们感觉他们的负担确实相当地重。要讲课,是要完成一定课时量的,课时量没有完成,会影响教师们的收入。另外,还要做研究,做课题,写论文,这几项有如果一项做得不那么突出,就不能被评上高级职称,特别是最难评的正高职。而有的学校,采取所谓“非升即走”的办法,给教师们施加很大的压力,这都会导致教师们不得不增加工作量,不得不在工作上废寝忘食,不得不经常熬夜拉晚,损害了自己的健康。这种所谓“非升即走”是非常反人道的做法,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对付工人阶级的做法。
我认为,高校里那种所谓“非升即走”的做法是有着很大问题的,它更像是一种在高校中的“泰罗制”,与美国早年间在企业中实行的所谓的工时严格管理的做法十分相似。如果我们的高校,能够提供更多的教授以及副教授的位置,这就是说,只要能够努力工作,而且能够达标的情况下,都能正常升职晋级,那么就不会给教师们带来巨大的压力。现在的情况则是,被评上副教授的难度还不是那么特别地高,但要升上教授,几乎就非常困难。因为高校里能给出的正教授的位置非常有限。一个教授的位置,差不多有十个或者更多的副教授在争。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副教授就是再努力,也未必能登上教授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你让人家非升即走,这不是把人往死路上逼吗?
所以,要么高校提供足够多的高级职称的位置,让教师们都能看到希望;要么高校就不要逼着教师们非升即走。只要教师们完成了基本的工作量,那么他们的工作就应该算是基本合格,或者基本达标。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就没有任何理由把教师们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