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伟:社会主义新质生产力的认识论问题
【作者按】鉴于人们一味满足于生产力的知识读法,本文尝试提出“生产力的矛盾读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识论问题。何为生产力的矛盾读法?以生产力革命论工作PK生产力中性论之谓也。矛盾读法的根据只能是《矛盾论》,也就是要突出地强调“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特点”:阶级性和实践性。为此,文章提出三对矛盾关系:科学的生产力理论——庸俗的生产力理论、生产力革命——生产力中性、主体革命——科技创新。全文在处理上,是将“科学的生产力理论——生产力革命——主体革命”作为一条矛盾读法的思想线索和实践线索,相反地把“庸俗的生产力理论——唯生产力中性——唯科技创新”视作拒斥矛盾读法的知识读法线索和一条庸俗化的实用主义、经验主义线索;前者的实质在于彰显阶级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性,后者的实质则是拒斥统一,瓦解阶级工作内容的革命实践性。在认识论上,决不能“刻意分割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一性,故意忽略马克思在墓碑上对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差异的叮嘱警示”,必须深入研究劳动生产力和资本生产力的历史道路的斗争关系。
社会主义新质生产力的认识论问题
——生产力理论与生产要素理论的性质辨析
许光伟
一、引 言
马克思主义说到底是主体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由此限定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学科命名是历史事件、发展事件和实践逻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新质生产力”界定社会主义生产力,旨在标识主体革命的进步性质,作为社会主义主体论理论成型的标志。党在何种意义上能够成为主体性?在于党在行动品格上成为人民主体性的集中化表述,在于确立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知”“行”统一。
对生产力“知难”与“行难”之解决聚焦于“社会主义新质生产力”主体范畴:从生产方式批判上发力。作为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在认识论上,唯有坚持以“人民主体”为尺度,立足新时代实践,才能厘清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同样在历史高度上,唯有坚持唯物史观主体(劳动、生产方式)这一行动真理,才能真正厘清“科学的生产力理论”与“庸俗的生产力理论”、“生产力革命”与“生产力中性”以及“主体革命”与“科技创新”的对立统一关系。
二、科学的生产力理论与庸俗的生产力理论
时代之风帆由“新质生产力”而起,但绝非什么“空穴来风”。人们乐于高谈阔论先进生产力的“质态”,却对先进生产力的“本体”保持缄默,或将二者胡乱地混合在一起。先进生产力的本体是生产力的始终革命性,并非是发展水准或智能化程度。人的实践能力是生产力本体,先进生产力的本体是对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因素和最革命的实践活动的性质指认;这个“本体规定”被马克思主义者识别为生产劳动实践,或直接称为“劳动的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可见,本体不是悬置的、无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