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语”不容改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语”不容改变
某“工业大省”改光国企后面临的尴尬
回顾40多年的改革,一条明明白白的主线,就是持续不断且声势浩大地推行“国企私有化”。为此,不惜给国企捏造了“大锅饭”、“养懒汉”等种种恶名,再以此为借口,对国企堂而皇之进行破产化、私有化地改革。每一次地深化改革,也都毫无例外的要加快对国企的私有化。
如此对国企改革了40多年,不应该有点回顾和反思?
一、剖析某“工业大省”改光国企的尴尬
在毛泽东的时代,中国唯独有一个省,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工业大省”,至于上海、天津、武汉、哈尔滨等,只能称工业大市。
就这个中国唯一个的“工业大省”,其公有制经济占比曾达80%以上,是全世界国有经济占比最高的地区,也在中国各省的经济实力和经济位次堪称“老大”。其三次产业的省市县属国有企业近5万多家,相当长一段时间,共和国花4元钱中,有1元钱是由该“工业大省”上缴,还是“中国工业化的摇篮”,仅为全国工业化输出各类人才,包括省市级领导干部,就达50多万人。
经过40多年的改革,截止2023年底,现该省14个地级市,惟两家副省级市尚有几家市属国企,省属几乎无工业国企(只有几家资本运营、文旅渔业类国企)。作为造战斗机、核潜艇、航空母舰、深海机器人、石油炼化等该省的一些国企,那都是中央所属企业。如果这些属于共和国“杀手锏”的央企,要是交给这个“工业大省”,那也早早就“崽卖爷田”了。
某“工业大省”以改革的名义,除了将国企改光外,拿不出一个改革成功的国企案例。可相伴很多国企被分光、卖光,甚至贪光了,包括连工厂的地皮都卖了,还有200多万产业工人下岗失业(一三次产业下岗工人不算在内)。
为改开付出了这样惨重的代价,该“工业大省”却在全国的经济位次连续下跌,不仅跌出了中国省级经济单位排名的“三甲”,又跌出了中国的“前十”,不仅跌出了中国经济的第一梯队,还跌出了中国的中部地区,现在已经跌入了中国的西部地区,其下跌的颓势仍难见根本性扭转,并向中国西部的垫底地区滑落。
某年,德国《明镜周刊》两位女记者采访该“工业大省”主要领导,问:如何评价该省的领导水平?答:辽宁历来是输出省委书记与省长的摇篮,就是改开之初,从我省调领导去任广州市长、广东省委书记,现在我们的老领导又调任广东省委书记,现深圳市长曾是我省最小一个地级市的副市长,辽宁的领导能能到去领导深圳、广州、广东的改革开放,辽宁的领导素质应该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