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昌明:怎样正确解读“二战”历史?——摘下“欧洲中心论”历史观的有色眼镜
作者按:为纪念“二战”胜利结束75周年,特重发旧文一篇。
今年2015年,是“二战”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的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70周年,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70周年!在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时刻,人们先得正确解读历史,唯有如此,纪念才会有实在的意义。
若要问,世人正确解读“二战”历史了吗?很遗憾,答案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当今人们对“二战”历史的解读,看似同一,实则混乱。可谓“敲锣卖糖,各唱各调”:
美国人认为,美国是“救世主”,是它的两颗原子弹拯救了世界;
俄国人认为,是他们(前苏联)顶住了纳粹的疯狂进攻,解放了欧洲,至少把东欧、中欧从法西斯占领下解放出来;
德国人在反思纳粹罪行;
日本人则在忙着把搜集到的1.4万份(写满了军国主义的“玉碎”、“忠君”字样)臭名昭著的“神风特攻队”遗物,作为“积极和平主义”的宝贝——向联合国申遗!那些政客们正在争向参拜靖国神社,在继续否定有关南京大屠杀和有关慰安妇的罪行;
中国人似乎突然醒了,正在筹备9月3日——今年第一次隆重举办有外国首脑出席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
┄┄
再看那些林林总总有关“二战”的历史著述,几乎无不烙上了“欧洲中心论”历史观的印记。
长期来,我国史学界没有自己的观点。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采用的是英美史学界的观点;解放后,采用的是苏联学术界的观点,“改开”后史学主流又重返英美的观点。不管是英美的观点,还是苏联的观点,始终都没有摆脱“欧洲中心”论历史观的局限。
以“欧洲中心论”史观解释“二战”史,其最大特点就是忽视亚洲,忽视世界,有意无意地抹煞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反侵略战争在“二战”中的地位与作用。尽管,从上世纪90年代起已有人提出了不同观点(参见1996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高级中学课本《历史》),但这种声音实在太过微弱,完全不为国际社会所正视。
“二战”既然是一场世界性的战争,就必须摆脱“欧洲中心论”史观的狭隘眼光。非如此,就不可能对这一历史有科学的解读。
究竟应该怎样解读“二战”历史?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讲过一句很直白的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史料本身并不会说话,使史料发挥作用的只能是历史学家的学识水平。历史学家的学识水平越高,越具有创造性,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就越深刻,就越能说服人。
对“二战”历史的解读,实质上就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话语权。我国史学界所以长期没有自己的观点,归根到底,这是由近代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际地位及其影响所造成的。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史观,没有自己对“二战”的正确解读,就只能听别人的解读,就只能容忍别人对我们历史的任意曲解与抹煞。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